|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概述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火焰筒冷却设计技术的回顾 | 第14-33页 |
| ·气膜冷却 | 第14-18页 |
| ·缝槽气膜冷却 | 第14-16页 |
| ·多斜孔气膜冷却 | 第16-17页 |
| ·二次扩散气膜冷却 | 第17-18页 |
| ·总静压进气和多排冷却结构 | 第18页 |
| ·对流冷却 | 第18-20页 |
| ·常规圆柱形扰流柱 | 第19页 |
| ·异形扰流柱 | 第19-20页 |
| ·冲击冷却 | 第20-22页 |
| ·单孔/缝冲击冷却 | 第20-22页 |
| ·多孔/缝冲击冷却 | 第22页 |
| ·复合冷却 | 第22-28页 |
| ·冲击+粗糙冷却 | 第23-25页 |
| ·冲击+气膜冷却 | 第25-27页 |
| ·冲击+发散冷却 | 第27-28页 |
| ·层板发散冷却 | 第28-31页 |
| ·层板发散冷却原理 | 第29-30页 |
| ·多孔层板的应用 | 第30-31页 |
| ·复合材料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主燃烧室总体设计分析 | 第33-50页 |
| ·燃烧室总体设计方法 | 第33-39页 |
| ·参考截面确定 | 第33-35页 |
| ·燃烧室长度确定 | 第35-37页 |
| ·掺混高度设计 | 第37页 |
| ·火焰筒头部数目确定 | 第37页 |
| ·燃烧室燃烧效率估算 | 第37-39页 |
| ·燃烧室设计参数及要求 | 第39-41页 |
| ·发动机选择 | 第39-40页 |
| ·发动机性能模拟方法 | 第40页 |
| ·主燃烧室设计参数及要求 | 第40-41页 |
| ·高温升主燃烧室总体设计 | 第41-43页 |
| ·参数选择 | 第41-42页 |
| ·燃烧室总体设计 | 第42-43页 |
| ·燃烧室总体设计分析 | 第43-49页 |
| ·参考截面面积 | 第43-44页 |
| ·火焰筒高度 | 第44-47页 |
| ·火焰筒长度 | 第47页 |
| ·火焰筒容积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双层壁火焰筒冷却设计分析 | 第50-71页 |
| ·火焰筒冷却设计基础 | 第50-52页 |
| ·流量系数 | 第50-52页 |
| ·燃气温度 | 第52页 |
| ·双层壁火焰筒冷却设计 | 第52-58页 |
| ·设计流程 | 第53-54页 |
| ·气膜段长度 | 第54页 |
| ·冷却开孔规律 | 第54-56页 |
| ·气膜段开孔面积 | 第54-55页 |
| ·气膜/冲击孔孔径和孔数 | 第55-56页 |
| ·冲击孔与气膜孔面积比A_(imp)/A_(film) | 第56页 |
| ·缝槽几何结构 | 第56-57页 |
| ·冲击高度选取 | 第57页 |
| ·火焰筒膨胀间隙 | 第57-58页 |
| ·火焰筒冷却分析方法 | 第58-60页 |
| ·冷却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 ·主要换热公式 | 第59-60页 |
| ·火焰筒冷却设计分析 | 第60-70页 |
| ·燃气温度分布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 ·辐射换热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 ·火焰筒缝槽气膜特性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 ·冲击换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66-69页 |
| ·冷却设计思路 | 第66-67页 |
| ·冲击气流速度/冲击压降 | 第67页 |
| ·冲击高度比 | 第67-68页 |
| ·冲击孔间距比 | 第68-69页 |
| ·冷侧辐射换热系数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火焰筒壁温计算分析 | 第71-81页 |
| ·计算方法 | 第71-74页 |
| ·火焰筒壁温计算模型 | 第71页 |
| ·计算方法基础 | 第71-72页 |
| ·计算方法 | 第72-74页 |
| ·计算程序 | 第74-77页 |
| ·计算流程 | 第74-75页 |
| ·网格 | 第75-77页 |
| ·功能简介 | 第7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 ·单层壁火焰筒冷却分析 | 第77-78页 |
| ·双层壁火焰筒冷却分析 | 第78-79页 |
| ·带陶瓷涂层的火焰筒冷却分析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