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 历史的叙述 | 第12-13页 |
(二) 论题的叙述 | 第13-14页 |
(三) 写作的叙述 | 第14-17页 |
上篇 主题论 | 第17-57页 |
第一节 界说主题 | 第17-22页 |
(一) 主题来源说 | 第17-19页 |
(二) 音乐主题说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有关主题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文献 | 第22-30页 |
(一) 国外文献与观点 | 第24-27页 |
(二) 国内文献与观点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相关“主题”的新概念 | 第30-43页 |
(一) 关于“音乐母题” | 第31-33页 |
(二) 关于“无主题” | 第33-36页 |
(三) 关于“泛主题” | 第36-38页 |
(四) 关于“大主题” | 第38-41页 |
(五) 关于“微主题” | 第41-43页 |
第四节 主题与作品的关系 | 第43-52页 |
(一) 主题与结构 | 第45-47页 |
(二) 主题与内容 | 第47-49页 |
(三) 主题与技法 | 第49-50页 |
(四) 主题与背景 | 第50-52页 |
上篇结语 | 第52-57页 |
下篇 主题构造的技法演化形态 | 第57-16页 |
引述 | 第57-58页 |
第一节 单一性旋律的主题构造形态 | 第58-75页 |
(一) 表层性主题构造 | 第60-64页 |
(二) 内层性主题构造 | 第64-67页 |
(三) “现代型”主题构造 | 第67-72页 |
(四) “音色化”主题构造 | 第72-75页 |
第二节 主题构造中的线性形态 | 第75-90页 |
(一) 直线性主题构造 | 第77-80页 |
(二) 曲线性主题构造 | 第80-85页 |
(三) “点、线、面”主题构造 | 第85-90页 |
第三节 主题构造中的多重思维形态 | 第90-99页 |
(一) 一般性双主题构造 | 第91-95页 |
(二) 复杂化多主题构造 | 第95-97页 |
(三) 对比性多主题构造 | 第97-99页 |
第四节 主题构造中的疏密形态 | 第99-116页 |
(一) 直观性疏密形态 | 第101-104页 |
(二) 重复性疏密形态 | 第104-108页 |
(三) 流动性疏密形态 | 第108-111页 |
(四) 增扩性疏密形态 | 第111-116页 |
第五节 主题构造中的动机形态 | 第116-123页 |
(一) 动机展开形态 | 第118-121页 |
(二) 动机派生形态 | 第121-123页 |
第六节 主题构造的节奏形态 | 第123-142页 |
(一) 单一节奏模式 | 第124-126页 |
(二) 复合节奏模式 | 第126-130页 |
(三) 割裂节奏模式 | 第130-132页 |
(四) 交替节奏模式 | 第132-134页 |
(五) 散化节奏模式 | 第134-142页 |
结论 | 第142-16页 |
注释部分 | 第16-145页 |
导言注释 | 第16-53页 |
上篇注释 | 第53-140页 |
下篇注释 | 第140-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76页 |
附录一 参考和引用的总谱 | 第145-151页 |
附录二 参考论文目录 | 第151-170页 |
附录三 参考书目 | 第170-176页 |
赘语 | 第176-178页 |
补赘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