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大洋碳循环和“生物泵” | 第12-16页 |
·论文探索的科学问题 | 第16-18页 |
第2章 南海海洋现代过程基本特征 | 第18-28页 |
·南海地理特征和河流输入 | 第18-19页 |
·南海现代水文、环流特征和水交换 | 第19-23页 |
·南海上升流和中尺度涡 | 第23-25页 |
·南海营养盐循环和初级生产力 | 第25-28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沉积物捕获器样品 | 第28-32页 |
·表层沉积物样品 | 第32-33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3-40页 |
第4章 南海颗粒通量与“生物泵”时空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 第40-69页 |
·南海颗粒物质通量的时空变化—有关成果的回顾 | 第40-47页 |
·侧向运动对南海颗粒物沉降的影响 | 第47-50页 |
·南海“生物泵”结构的时空变化 | 第50-61页 |
·南海颗粒通量与“生物泵”结构的控制因素初探 | 第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南海生源颗粒在现代沉积过程中的垂向变化 | 第69-85页 |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垂向变化 | 第69-73页 |
·颗粒有机质组成的垂向变化 | 第73-80页 |
·蛋白石、碳酸钙和岩源物质的垂向变化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现代过程对若干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改造 | 第85-118页 |
·古生产力替代指标(有机碳、生物硅和色素) | 第85-96页 |
·U_(37)~k古海水表层温度指标 | 第96-109页 |
·有机质C/N比和C、N同位素示踪的古环境信息 | 第109-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