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0 引言 | 第8-10页 |
1 前人的研究 | 第10-18页 |
·前人对连词“而”的分析 | 第10-14页 |
·虚词词典对“而”的释义 | 第10页 |
·研究“而”的文章 | 第10-14页 |
·连词“而”义项划分存在的问题 | 第14-18页 |
·各个义项之间界限不清晰 | 第14-15页 |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区别不清晰 | 第15-16页 |
·“而”本身的义项和语境义区别不清晰 | 第16-18页 |
2 语料来源和本文框架 | 第18-22页 |
3 连接并列式的“而_1” | 第22-46页 |
·而_(1a)的格式和意义 | 第22-30页 |
·Adj_1+而_(1a)+Adj_2 | 第22-26页 |
·Adj_1+而_(1a)+不+Adj_2 | 第26-28页 |
·VP_1+而_(1a)+VP_2 | 第28-29页 |
·(由/自)+成员_1+而_(1a)+成员_2 | 第29-30页 |
·而_(1b)的格式和意义 | 第30-46页 |
·Adj_1+而_(1b)+不+Adj_2 | 第31-34页 |
·VP_1+而_(1b)+VP_2(VP_1VP_2一肯定一否定) | 第34-38页 |
·CP_1+而_(1b)+CP_2 | 第38-46页 |
4 连接状中式的“而_2” | 第46-64页 |
·VP_1+而_2+VP_2 | 第47-53页 |
·"双音节+而_2+单音节"和"单音节+而_2+双音节" | 第48-49页 |
·"V而_2成"类 | 第49-52页 |
·“而_2”只能插入[+伴随]的状中式"VP_1+VP_2" | 第52-53页 |
·PP/CP+而_2+VP | 第53-55页 |
·表原因、方式、目的的介宾状语 | 第54页 |
·表原因的状语从句 | 第54-55页 |
·“而_2”作为事件分界标记和焦点标记 | 第55-64页 |
·“而_2”作为事件分界标记 | 第56-61页 |
·“而_2”作为焦点标记 | 第61-64页 |
5 篇章中的话语标记“而_3” | 第64-70页 |
·书面语中切换话题 | 第64-66页 |
·口语中切换话题 | 第66-70页 |
6 “而”与其他相近连词的比较 | 第70-84页 |
·“而_1”和“又”、“但”比较 | 第70-79页 |
·“而_1”和“又…又…” | 第70-75页 |
·“而_(1b)”和“但” | 第75-79页 |
·“而_2”与“来”比较 | 第79-81页 |
·“而_3”与“但是”比较 | 第81-84页 |
7 “而”义项扩展途径 | 第84-90页 |
·从“而_(1a)”到“而_(1b)” | 第84-88页 |
·逻辑关系变化 | 第84-86页 |
·"主观化"与“而_(1b)”转折义的内化 | 第86-88页 |
·从并列式“而_1”到状中式“而_2” | 第88-89页 |
·从“而_1”到话语标记“而_3” | 第89-90页 |
8 结语 | 第90-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