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埃罗替尼与吉西他滨不同给药方案联用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目录第12-15页
缩略词表第15-18页
文献综述第18-43页
 一. 非小细胞肺癌简介第18页
 二.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第18-25页
  (一) 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药物第18-19页
  (二) 不含铂的化疗第19页
  (三) 治疗持续时间第19页
  (四) EGFR-TKIs第19-21页
  (五) 化疗药与靶向药物联用第21-25页
 三. 抗肿瘤药物基于机制的PK/PD联合模型第25-35页
  (一) 概述第25页
  (二) 肿瘤生长模型第25-27页
  (三) 单药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第27-30页
  (四) 联合用药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第30-33页
  (五) 模型的作用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43页
前言第43-47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第一章 埃罗替尼与吉西他滨不同给药方案联用对非小细胞肺癌体外药效研究第47-75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47-50页
  (一) 材料第47-49页
  (二) 仪器第49页
  (三) 数据处理软件第49-50页
 二. 实验方法第50-60页
  (一)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50-53页
  (二) 细胞培养第53-54页
  (三) 单独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第54-55页
  (四) 不同给药方案联合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第55-57页
  (五) 单药及联合给药对两种细胞EGFR/MAPK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第57-59页
  (六) 不同给药方案联合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第59-60页
  (七) 统计学分析第60页
 三. 实验结果第60-68页
  (一) 单独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第60-61页
  (二) 不同给药方案联合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第61-63页
  (三) 总蛋白浓度的测定第63-64页
  (四) 单药及联合给药对两种细胞EGFR/MAPK信号传导通路上蛋白表达的影响62第64-65页
  (五) 不同给药方案联合给药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第65-68页
 四. 讨论第68-70页
 五. 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二章 埃罗替尼与吉西他滨单用或联用时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第75-85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75-76页
  (一) 材料第75-76页
  (二) 仪器第76页
  (三) 动物第76页
 二. 实验方法第76-79页
  (一) 不同给药方案体内抗H1299细胞移植瘤活性第76-79页
  (二) 统计学分析第79页
 三. 实验结果第79-82页
  (一) 裸鼠肿瘤模型评价第79页
  (二) 不同给药方案体内抗H1299细胞移植瘤活性及剥瘤拍照结果第79-81页
  (三) 不同给药方案下荷瘤裸鼠体重变化第81-82页
 四. 讨论第82-83页
 五. 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第三章 埃罗替尼及其活性代谢物OSI-420的体内分析方法及药物动力学第85-103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85-87页
  (一) 材料第85-86页
  (二) 仪器第86页
  (三) 动物第86页
  (四) 数据处理软件第86-87页
 二. 实验方法第87-91页
  (一)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87-89页
  (二) 药物动力学实验及药动学模型第89-91页
 三. 实验结果第91-98页
  (一) 方法学验证第91-95页
  (二) 药物动力学分析第95-98页
 四. 讨论第98-100页
 五. 小结第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四章 肿瘤自然生长模型和抗肿瘤药联合用药PK/PD模型第103-137页
 一. 分析软件及方法第103-112页
  (一) 分析软件第103页
  (二) 分析方法第103-104页
  (三) PK模型和参数第104-106页
  (四) PK/PD模型分析第106-112页
  (五) 仿真第112页
 二. 实验结果第112-129页
  (一) 阴性对照组肿瘤生长模型第112-115页
  (二) GM单药组PK/PD模型第115-117页
  (三) ER单药组PK/PD模型第117-120页
  (四) ER与GM同时给药PK/PD模型第120-122页
  (五)ER与GM间隔给药PK/PD模型第122-125页
  (六)模型的仿真第125-129页
 三. 讨论第129-133页
 四. 小结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7页
结论与展望第137-141页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第137-138页
 二. 本研究的创新性第138页
 三. 本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第138-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个人简历第143-145页
附录第145-154页
 附录1 阴性对照组肿瘤生长模型控制文件第145-146页
 附录2 GM组PK/PD模型控制文件第146-148页
 附录3 ER组PK/PD模型控制文件第148-150页
 附录4 ER与GM同时给药PK/PD模型控制文件第150-152页
 附录5 ER与GM间隔给药PK/PD模型控制文件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
下一篇:苯并异硒唑酮类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