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 | 第10页 |
第四节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比较范畴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汉语和英语差比句式的本体研究 | 第12-14页 |
三、汉语和其他外语差比句式的对比研究 | 第14页 |
四、关于汉语差比句式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五节 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 第15-21页 |
一、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 第15-16页 |
二、“有界”与“无界” | 第16-17页 |
三、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与意象图示及隐喻转喻 | 第17-21页 |
第二章 汉英差比句范畴的界定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汉英差比句的认知功能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汉英差比句的原型范畴 | 第22-26页 |
一、汉语“比”字表差比的认知分析 | 第22-24页 |
二、汉英语差比句原型范畴的界定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汉英比较范畴的越界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汉英差比句的语义认知分析 | 第28-41页 |
第一节 差比句关系的语义要素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汉英差比句的语义认知分析 | 第29-31页 |
一、汉语差比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 第29-30页 |
二、英语差比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 第30页 |
三、汉英差比句语义焦点的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汉英差比句语义的不对称现象分析 | 第31-37页 |
一、汉语差比句的不对称现象 | 第31-34页 |
二、英语差比句的不对称现象 | 第34-35页 |
三、汉英不对称现象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节 汉英差比句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对比 | 第37-41页 |
一、汉英差比句使用隐喻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二、汉英差比句使用转喻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汉英差比句典型句式的句法认知分析 | 第41-49页 |
第一节 LANGACKER的人类认知结构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汉英差比句结构异同的句法认知分析 | 第43-46页 |
一、语法结构与意象的关系 | 第43-44页 |
二、汉英差比句典型句式的初步句法分析 | 第44-45页 |
三、汉英差比句结构差异的认知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从认知角度看差比标记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汉英差比句认知对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差比句教学的顺序的认知分析 | 第49-52页 |
一、目前差比句的教学情况 | 第49-50页 |
二、从认知角度看差比句的教学顺序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差比句习得中典型偏误的认知分析 | 第52-57页 |
一、比较项典型偏误的认知分析 | 第52-53页 |
二、结论项典型偏误的认知解释 | 第53-54页 |
三、比较范畴越界的偏误 | 第54-55页 |
四、模糊数量补语的泛化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