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目录第9-11页
引言第11-16页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共两党的对外政策(1931-1937)第16-32页
 一、共产党的对外政策第16-20页
  (一) 保卫苏联与抗日口号的提出第16-18页
  (二) 坚决抗日,开赴抗日前线第18-19页
  (三) 从“反对欧美等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到“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第19-20页
 二、国民党的对外政策第20-26页
  (一) 团结应该团结的朋友——与苏联复交与持续升温第21-23页
  (二) 寄托国际公断——处理中日矛盾依赖国联第23-24页
  (三) 平行外交——与法西斯国家、民主阵营对等交往第24-26页
 三、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异同第26-32页
  (一) 对日外交的坚决程度不同第26-28页
  (二) 国共两党对当时外交环境均缺乏正确判定第28-29页
  (三) 国共两党抗日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不同第29-32页
第二章 全面抗战爆发时期国共两党的外交政策(1937-1938)第32-44页
 一、共产党的抗日外交政策第32-36页
  (一) 抗日外交——中共外交政策的基点第32-33页
  (二) 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外交政策最终目的第33-34页
  (三) 揭露英美绥靖政策——中共外交政策的斗争目的第34-36页
 二、国民党以战谋和外交政策第36-40页
  (一) 以战谋和,希冀日本快速停止侵略活动第36-38页
  (二) 力求他国介入,谋求国际调停第38-39页
  (三) 争取苏联援助,求得共同安全第39-40页
 三、国共两党外交政策的比较第40-44页
  (一) 对日政策追求的效果不同第40-41页
  (二) 对苏联合程度与目的不同第41-42页
  (三) 对英美等国的认知与评价不同第42-44页
第三章 抗战相持阶段时期国共两党的外交政策(1939-1941)第44-67页
 一、中共外交政策的起伏第44-53页
  (一) 独立自主的抗日外交第45-48页
  (二) 对苏行动的过度认可和承认第48-50页
  (三) 对英美外交的曲折发展第50-53页
 二、国民党的两面外交政策第53-62页
  (一) 对日妥协外交,秘密媾和第54-56页
  (二) 起伏跌宕的对苏积极外交第56-59页
  (三) 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对英美外交第59-62页
 三、国共两党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异同第62-67页
  (一) 两党外交的共同点第62-63页
  (二) 中共在对非法西斯阵营的认可和评价趋于合理第63-65页
  (三) 国民党外交政策具有波动性第65-67页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对外政策(1941-1943)第67-89页
 一、中共的对外政策走向成熟第67-74页
  (一) 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中共对英美外交政策的调整第67-69页
  (二) 让世界了解中共抗战——向国际友人敞开大门第69-72页
  (三) 追求独立外交——对苏外交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强化第72-74页
 二、国民党的对外政策调整第74-81页
  (一) 与英美外交急剧升温,外交重心开始转移第74-76页
  (二) 对苏关系逆转,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第76-78页
  (三) 加强与盟国的合作,谋求大国地位第78-80页
  (四) 修约外交积极展开,取得相当大成效第80-81页
 三、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比较第81-89页
  (一) 共产党追求民族解放,国民党追求实力的保存与增强第82-84页
  (二) 共产党理性,国民党实用第84-86页
  (三) 共产党成熟,国民党倒退第86-89页
第五章 战略反攻阶段国共两党的对外政策(1944-1945)第89-106页
 一、抗战胜利前中共的对外政策第89-95页
  (一) 对苏一边倒政策开始出现第89-92页
  (二) 加强与英美等国的平行外交第92-94页
  (三) 追求民族独立与平等第94-95页
 二、国民党此间的对外政策第95-100页
  (一) 有代价的升温——解冻对苏关系第96-99页
  (二) 合作与冲突——对美外交分歧与调整第99-100页
 三、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比较第100-106页
  (一) 两党外交政策制定的意识形态因素日益明显第100-101页
  (二) 两党获取国外支持的目的、态度和代价不同第101-104页
  (三) 两党两种外交政策取向昭示战后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第104-106页
结语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参阅文献第117-122页
后记第122-12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
下一篇:王永江与奉天省早期现代化研究(191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