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4页 |
·手语方向性动词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手语类标记与类标记谓语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两点说明 | 第17-19页 |
·本文中"方向"一词的含义 | 第17页 |
·本文对上海手语中的词、类标记与类标记结构的标写 | 第17-19页 |
第2章 上海手语方向性动词研究 | 第19-83页 |
·手语方向性动词的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手语方向性动词的含义及其名称起源 | 第19页 |
·手语中牵涉到方向性的动词分类 | 第19-20页 |
·方向性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问题 | 第20-22页 |
·对于以上研究的两个专题评论 | 第22-25页 |
·评Spence和Woll的"两类空间"——有形空间与句法空间 | 第22-24页 |
·评Liddell的"~x→~y"形式与"→~y"形式 | 第24-25页 |
·评倪兰对于上海手语动词方向性的研究 | 第25-27页 |
·手语方向性动词在本文中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 第27页 |
·上海手语空间方向动词研究 | 第27-49页 |
·空间方向动词概述 | 第27-29页 |
·单向动词 | 第29-37页 |
·两类单向动词 | 第29-30页 |
·单向动词的应用 | 第30-34页 |
·单向动词的方位确定形式及其在语境中的方向调帮 | 第34-36页 |
·成对的反义词 | 第36页 |
·单平面与多平面 | 第36-37页 |
·多向动词 | 第37-42页 |
·多向动词的笼统方向义在语境中的具体化 | 第37-39页 |
·多向动词的应用 | 第39页 |
·多向动词在语境中的方向调整 | 第39-41页 |
·多方向与多平面 | 第41-42页 |
·仅以空间方向为构词理据的词 | 第42-45页 |
·心理空间与真实空间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上海手语予夺方向动词研究 | 第49-62页 |
·予夺方向动词概述 | 第49-50页 |
·予夺次类 | 第50-54页 |
·予夺次类的语义方向分析 | 第50-51页 |
·予夺次类词形方向与语义方向的关系 | 第51-54页 |
·得失次类 | 第54-58页 |
·得失次类的语义方向分析 | 第55页 |
·得失次类词形方向与语义方向的关系 | 第55-58页 |
·交叉次类 | 第58-61页 |
·交叉次类的语义方向分析 | 第59页 |
·交叉次类词形方向与语义方向的关系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上海手语施受方向动词研究 | 第62-83页 |
·施受方向动词概述 | 第62-63页 |
·有限范围之内的施受关系 | 第62页 |
·动词具备施受方向的前提 | 第62-63页 |
·施受方向动词的分类 | 第63-73页 |
·空间方向动词的延伸 | 第63-66页 |
·予夺方向动词的延伸 | 第66-69页 |
·空间方向动词的延伸 | 第69-71页 |
·纯粹表达施受关系的动词 | 第71-73页 |
·施受方向动词与语义方向的关系 | 第73-77页 |
·施受方向动词的方位确定形式(构词) | 第73-75页 |
·施受方向动词的词形变化(应用) | 第75-77页 |
·一种特殊的施受方向:相互施受方向 | 第77-80页 |
·上海手语中的位置不是代词 | 第80-81页 |
·施受方向动词词形变化中的疑难之处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3章 上海手语包含方向、方位的类标记结构研究 | 第83-157页 |
·上海手语类标记研究 | 第83-105页 |
·手语类标记与类标记谓语的研究现状 | 第83-91页 |
·语言学中"类标记"一词的由来 | 第83页 |
·有声语言中的类标记研究 | 第83-84页 |
·手语中的类标记研究 | 第84-85页 |
·手语学界对于手语中"类标记谓语"的多种叫法 | 第85页 |
·对于国外手语学界关于类标记谓语两种对立观点的评价 | 第85-90页 |
·类标记的分类 | 第90-91页 |
·对于手语类标记及类标记谓语的分析 | 第91-95页 |
·对于手语类标记谓语的分析 | 第91-93页 |
·对于手语类标记的分析 | 第93-95页 |
·上海手语类标记研究 | 第95-105页 |
·上海手语类标记动词中的类标记 | 第95-97页 |
·上海手语类标记结构中的类标记 | 第97-105页 |
·上海手语中包含方向、方位的类标记结构概述 | 第105-106页 |
·上海手语方向性类标记结构研究 | 第106-120页 |
·状中结构 | 第107-116页 |
·这种方向性类标记结构中的空间动词 | 第107-109页 |
·地点类标记在形式上与实物类标记没有区别 | 第109-110页 |
·地点类标记的类型 | 第110-114页 |
·这种方向性类标记结构的用法(句法特点) | 第114-115页 |
·地点类标记的句法功能及其所属的方向性类标记结构的性质 | 第115-116页 |
·动宾结构 | 第116-120页 |
·出现在这种方向性类标记结构中的只能是〈人〉类标记 | 第116-117页 |
·动宾结构中的方向性动词 | 第117-118页 |
·这种方向性类标记结构中的〈人〉类标记是代词 | 第118-120页 |
·小结 | 第120页 |
·上海手语类标记方位结构研究 | 第120-154页 |
·两个类标记的语义关系 | 第121-125页 |
·类标记本身的方向 | 第125-133页 |
·静止的类标记本身可能有方向 | 第125-129页 |
·运动的类标记本身可能有方向 | 第129-133页 |
·两个类标记的方位关系 | 第133-142页 |
·静态方位结构 | 第133-137页 |
·动态方位结构 | 第137-142页 |
·两个平等主体趋向于采用涵盖两者的共同类标记 | 第142-144页 |
·多个类标记中只能选择其中两个 | 第144-148页 |
·同一事物可以使用不同的类标记 | 第148-151页 |
·两个类标记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 第151-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方向性类标记结构和类标记方位结构的交叉 | 第154-155页 |
·上海手语中不涉及方向、方位的类标记结构 | 第155-157页 |
第4章 结论 | 第157-160页 |
·方向性动词 | 第157-158页 |
·包含方向、方位的类标记结构 | 第158-159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附录1:上海手语方向性动词表 | 第165-169页 |
附录2:调查所得到的方向性动词语境形式 | 第169-183页 |
附录3:调查所得到的类标记结构 | 第183-212页 |
附录4:原始语料视频链接(句子调查) | 第212-224页 |
附录5:原始语料视频链接(图片调查) | 第224-234页 |
附录6:原始语料视频链接(部分语篇材料) | 第234-235页 |
附录7:(部分)语篇材料转写 | 第235-245页 |
附录8:中国手语的汉语转写方案 | 第245-249页 |
感谢与感念 | 第249-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