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写注解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49页 |
1 膳食纤维 | 第19-25页 |
1.1 膳食纤维种类及结构 | 第19-22页 |
1.2 膳食纤维丰富的生理功能 | 第22-25页 |
1.2.1 膳食纤维抗癌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1.2.2 膳食纤维降脂、降糖、抗肥胖和保护心脑血管生理功能 | 第23-24页 |
1.2.3 膳食纤维增强免疫、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 | 第24-25页 |
2 膳食纤维对高血脂症功效的研究 | 第25-48页 |
2.1 高脂血症 | 第25页 |
2.2 高脂血症的治疗手段 | 第25-26页 |
2.3 膳食纤维对高脂血症的功效 | 第26-41页 |
2.3.1 燕麦或燕麦β-葡聚糖 | 第26-28页 |
2.3.2 大麦或大麦β-葡聚糖 | 第28页 |
2.3.3 真菌多糖及真菌β-葡聚糖 | 第28-29页 |
2.3.4 魔芋葡甘聚糖 | 第29-30页 |
2.3.5 果胶 | 第30-31页 |
2.3.6 海藻多糖 | 第31-32页 |
2.3.7 益生素 | 第32-35页 |
2.3.8 树胶 | 第35-36页 |
2.3.9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第36-37页 |
2.3.10 其它类型的水溶性多糖 | 第37-38页 |
2.3.11 全麦或阿糖基木聚糖 | 第38页 |
2.3.12 壳聚糖 | 第38-40页 |
2.3.13 可溶与不可溶膳食纤维的结合 | 第40-41页 |
2.4 膳食纤维降脂的机理 | 第41-42页 |
2.5 膳食纤维降脂的潜在分子机理 | 第42-48页 |
2.5.1 对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2 对LDL受体(LDLR)的影响 | 第43页 |
2.5.3 对细胞色素P450 7A1和胆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C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4 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5 对其他参与脂质代谢的重要基因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6 短链脂肪酸影响脂代谢的分子机理 | 第46-48页 |
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米糠多糖的提取与检测 | 第49-6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2.2 实验器材及用品 | 第51页 |
2.3 米糠多糖提取 | 第51-52页 |
2.4 提取米糠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52页 |
2.5 含量和提取率测定 | 第52-53页 |
2.6 提取米糠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53页 |
2.7 提取米糠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53-54页 |
2.8 提取米糠多糖的红外分析 | 第54-5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5-62页 |
3.1 米糠多糖外观和基本理化性质 | 第55页 |
3.2 米糠多糖含量和提取率 | 第55-56页 |
3.3 提取米糠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 第56-58页 |
3.4 提取米糠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 | 第58-61页 |
3.5 米糠多糖的红外扫描结果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米糠多糖降脂动物实验 | 第66-12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66-67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8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67-68页 |
2.2 实验器材及用品 | 第68-70页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0-72页 |
2.4 实验动物饲养 | 第72-73页 |
2.5 生化指标检测 | 第73-76页 |
2.5.1 甘油三酯测定 | 第73页 |
2.5.2 总胆固醇的测定 | 第73-74页 |
2.5.3 HDL-C的测定 | 第74-75页 |
2.5.4 LDL-C的测定 | 第75-76页 |
2.6 H&E染色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76页 |
2.7 肝脏总RNA的提取 | 第76页 |
2.8 RNA完整性检测 | 第76-77页 |
2.9 基因芯片 | 第77-78页 |
2.10 RNA逆转录 | 第78页 |
2.11 RT-PCR | 第78-81页 |
2.12 肝脏组织蛋白的提取 | 第81页 |
2.13 BCA法测蛋白浓度 | 第81页 |
2.14 免疫蛋白印迹 | 第81-82页 |
2.15 统计学分析 | 第82-8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3-118页 |
3.1 米糠多糖对小鼠表型的影响 | 第83-86页 |
3.1.1 米糠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83-84页 |
3.1.2 米糠多糖对小鼠肝脏表型的影响 | 第84页 |
3.1.3 米糠多糖对小鼠脂肪垫表型的影响 | 第84-85页 |
3.1.4 米糠多糖对小鼠脾脏表型的影响 | 第85-86页 |
3.2 米糠多糖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86-89页 |
3.2.1 米糠多糖对血清总甘油三酯的影响 | 第86-87页 |
3.2.2 米糠多糖对血清总胆固醇的影响 | 第87页 |
3.2.3 米糠多糖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 第87-88页 |
3.2.4 米糠多糖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 米糠多糖对小鼠脏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1 米糠多糖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2 米糠多糖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90页 |
3.4 小鼠肝脏提取mRNA及合成DNA的检验 | 第90-92页 |
3.4.1 NanoDrop评估mRNA质量 | 第90-91页 |
3.4.2 RNA的完整性检测 | 第91页 |
3.4.3 Nanodrop评估合成ds-DNA和labeled-DNA | 第91-92页 |
3.5 米糠多糖对小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第92-101页 |
3.6 基因芯片数据的GO、KEGG和IPA分析 | 第101-107页 |
3.6.1 基因本体GO分析 | 第101-103页 |
3.6.2 KEGG通路分析 | 第103-104页 |
3.6.3 IPA基因关联分析和预测 | 第104-107页 |
3.7 米糠多糖对肝脏脂代谢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3.7.1 米糠多糖对PPARα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7.2 米糠多糖对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7.3 米糠多糖对PPARδ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9页 |
3.7.4 米糠多糖对SREBP-1c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3.7.5 米糠多糖对ACC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0页 |
3.7.6 米糠多糖对CD36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3.7.7 米糠多糖对FAS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7.8 米糠多糖对SIRT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2页 |
3.8 米糠多糖对肝脏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9 米糠多糖对肝脏炎症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3.10 米糠多糖对肝脏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4 讨论 | 第118-126页 |
5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四章 米糠多糖降脂细胞实验 | 第127-14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7-1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2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28页 |
2.2 实验器材及用品 | 第128-129页 |
2.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129页 |
2.4 MTS法测定米糠多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2.5 细胞荧光染色 | 第130页 |
2.6 细胞培养与分组 | 第130-131页 |
2.7 油红O染色鉴定及定量分析 | 第131页 |
2.8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131页 |
2.9 提取细胞蛋白 | 第131页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131-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32-141页 |
3.1 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第132页 |
3.2 细胞荧光显微镜结果 | 第132-133页 |
3.3 细胞油红染色结果 | 第133-135页 |
3.4 米糠多糖对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5-139页 |
3.4.1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PPARα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3.4.2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6页 |
3.4.3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PPARδ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3.4.4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SREBP-1C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7页 |
3.4.5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ACC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3.4.6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CD36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8页 |
3.4.7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SIRT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3.4.8 米糠多糖对HepG2细胞FAS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9页 |
3.5 米糠多糖对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4 讨论 | 第141-144页 |
5 小结 | 第144-145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145-14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73页 |
附录A 综述 | 第173-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3页 |
附录B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3-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