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2.1 建言采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2.1.1 建言的内涵及结果 | 第15-18页 |
2.1.2 建言采纳的定义 | 第18页 |
2.1.3 建言采纳的影响因素 | 第18-25页 |
2.2 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2.1 绩效评价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2 建言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 能力研究综述 | 第28-32页 |
2.3.1 能力的定义 | 第28-29页 |
2.3.2 能力的维度 | 第29-30页 |
2.3.3 能力的测量 | 第30-31页 |
2.3.4 能力的结果变量 | 第31-32页 |
2.4 地位威胁感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4.1 地位 | 第33页 |
2.4.2 地位威胁感的定义 | 第33-34页 |
2.4.3 地位威胁感的中介作用 | 第34页 |
2.5 资源利益感研究综述 | 第34-35页 |
2.6 权力距离研究综述 | 第35-39页 |
2.6.1 权力距离的概念和研究层次 | 第35-37页 |
2.6.2 权力距离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9-47页 |
3.1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第39-40页 |
3.1.1 员工能力的定义 | 第39页 |
3.1.2 地位威胁感的定义 | 第39页 |
3.1.3 资源利益感的定义 | 第39-40页 |
3.1.4 建言采纳的定义 | 第40页 |
3.1.5 绩效评价的定义 | 第40页 |
3.1.6 权力距离的定义 | 第4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41-47页 |
3.3.1 资源保存理论 | 第41-42页 |
3.3.2 社会比较理论 | 第42页 |
3.3.3 假设提出 | 第42-47页 |
3.3.3.1 建言者能力与领导感知 | 第42-43页 |
3.3.3.2 领导感知的中介作用 | 第43-45页 |
3.3.3.3 领导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45-47页 |
第4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47-63页 |
4.1 研究一 以学生为被试验证能力对建言结果的影响机制实验 | 第47-5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4.1.2 实验样本 | 第47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4.1.4 程序 | 第47-48页 |
4.1.5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4.1.6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1.6.1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 第50页 |
4.1.6.2 员工能力的操纵检验 | 第50-51页 |
4.1.6.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页 |
4.1.7 假设检验 | 第51-53页 |
4.1.7.1 员工能力对领导认知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7.2 领导认知的中介作用 | 第52-53页 |
4.1.7.3 讨论 | 第53页 |
4.2 研究二 以公司员工为被试验证能力对建言结果的影响: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53-63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4.2.2 实验对象 | 第53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4.2.4 程序 | 第54页 |
4.2.5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4.2.6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2.6.1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4.2.6.2 员工能力的操纵检验 | 第57页 |
4.2.6.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4.2.7 假设检验 | 第58-63页 |
4.2.7.1 员工能力对领导认知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7.2 领导认知的中介作用 | 第59页 |
4.2.7.3 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59-62页 |
4.2.7.4 讨论 | 第62-63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讨论、不足与展望 | 第63-70页 |
5.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63页 |
5.2 结果讨论 | 第63-65页 |
5.2.1 建言者能力与领导感知的关系讨论 | 第63-64页 |
5.2.2 资源利益感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 第64页 |
5.2.3 地位威胁感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 第64页 |
5.2.4 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的讨论 | 第64-65页 |
5.3 研究启示 | 第65-68页 |
5.3.1 理论意义 | 第65-66页 |
5.3.2 实践意义 | 第66-67页 |
5.3.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7页 |
附录: 实验材料 | 第87-92页 |
后记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