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模糊综合法的成都地铁7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质量风险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理论方法 | 第18-22页 |
2.1 熵权 | 第18-19页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9-21页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念 | 第19-20页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 第20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程序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工程概况 | 第22-27页 |
3.1 工程位置 | 第22页 |
3.2 设计概况 | 第22-23页 |
3.2.1 某盾构区间 | 第22-23页 |
3.2.2 区间管片设计 | 第23页 |
3.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23-25页 |
3.3.1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3.3.2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 第23-24页 |
3.3.3 水文地质 | 第24-25页 |
3.3.4 地震动参数 | 第25页 |
3.4 沿线施工环境 | 第25-27页 |
4 成都地铁7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质量风险识别 | 第27-36页 |
4.1 隧道质量风险识别概述 | 第27-28页 |
4.1.1 风险识别的含义 | 第27页 |
4.1.2 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27-28页 |
4.2 隧道质量风险识别 | 第28-35页 |
4.3.1 人员因素风险辨识 | 第28-30页 |
4.3.2 技术因素风险辨识 | 第30-31页 |
4.3.3 管理因素风险辨识 | 第31-33页 |
4.3.4 机械因素风险辨识 | 第33-34页 |
4.3.5 环境因素风险辨识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成都地铁7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质量风险评价 | 第36-57页 |
5.1 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第36-38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36页 |
5.1.2 指标体系建立思路及步骤 | 第36-37页 |
5.1.3 指标体系的层次及内容 | 第37-38页 |
5.2 调查数据收集 | 第38-39页 |
5.3 项目隧道质量风险评价 | 第39-56页 |
5.3.1 确定质量风险因素集 | 第39-40页 |
5.3.2 建立评语集C | 第40页 |
5.3.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隶属度矩阵) | 第40-44页 |
5.3.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W | 第44-48页 |
5.3.5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矩阵B | 第48-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成都地铁7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 第57-62页 |
6.1 环境风险因素防控措施 | 第57-59页 |
6.1.1 复合地层地面沉降风险 | 第57页 |
6.1.2 掘进中地表塌陷风险 | 第57-58页 |
6.1.3 大粒径卵石风险 | 第58页 |
6.1.4 盾构区间下穿建(构)筑物 | 第58-59页 |
6.2 技术风险因素防控措施 | 第59-61页 |
6.2.1 不同地层条件下,盾构机掘进风险 | 第59-60页 |
6.2.2 砂卵石与泥岩复合地层开仓换刀风险 | 第60页 |
6.2.3 盾构机吊出及二次始发风险 | 第60-6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1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