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多米诺骨牌效应传递钢铁行业压力 | 第11页 |
1.1.2 邯钢80后青年员工职业倦怠日益凸显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价值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3 访谈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职业倦怠的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核心概念:职业倦怠 | 第17-18页 |
2.2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2.2.1 工作不匹配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胜任模式 | 第19页 |
2.2.3 生态学模式 | 第19-20页 |
2.2.4 三维模式 | 第20页 |
2.3 职业倦怠的表现 | 第20-21页 |
2.3.1 生理表现 | 第20页 |
2.3.2 心理表现 | 第20页 |
2.3.3 行为表现 | 第20-21页 |
2.4 职业倦怠通常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2.4.1 蜜月阶段 | 第21页 |
2.4.2 调试阶段 | 第21页 |
2.4.3 早期警告阶段 | 第21页 |
2.4.4 慢性症状阶段 | 第21-22页 |
2.4.5 严重症状阶段 | 第22页 |
2.4.6 危机阶段 | 第22页 |
2.4.7 耗尽精力阶段 | 第22-23页 |
第3章 邯钢80后青年员工职业倦怠成因调查问卷设计发放 | 第23-34页 |
3.1 邯钢概况 | 第23-26页 |
3.1.1 邯钢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3-24页 |
3.1.2 邯钢组织架构及员工构成 | 第24-25页 |
3.1.3 邯钢80后青年员工构成情况及岗位分布 | 第25-26页 |
3.2 邯钢80后青年员工职业倦怠的问卷设计 | 第26-31页 |
3.2.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26-27页 |
3.2.2 问卷选项构成及问卷形成 | 第27-30页 |
3.2.3 问卷质量控制方法 | 第30-31页 |
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1-34页 |
3.3.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31页 |
3.3.2 调查问卷的回收 | 第31-34页 |
第4章 邯钢80后青年员工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34-46页 |
4.1 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 第34-37页 |
4.1.1 情感衰竭状态 | 第35-36页 |
4.1.2 去个性化状态 | 第36页 |
4.1.3 个人成就感状态 | 第36-37页 |
4.2 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 第37-46页 |
4.2.1 工作压力过大诱发职业倦怠 | 第37-38页 |
4.2.2 职业生涯不清晰引发职业倦怠 | 第38-39页 |
4.2.3 思维定势引发职业倦怠 | 第39-41页 |
4.2.4 生活状况紧张产生职业倦怠 | 第41-43页 |
4.2.5 个人夙求难以实现导致职业倦怠 | 第43-46页 |
第5章 邯钢80后青年员工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 第46-61页 |
5.1 建立岗位轮换体系 | 第46-47页 |
5.1.1 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 | 第46页 |
5.1.2 建立岗位轮换机制 | 第46-47页 |
5.1.3 工作内容丰富化 | 第47页 |
5.2 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 | 第47-49页 |
5.2.1 设置岗位成长工资 | 第47-48页 |
5.2.2 成长积分累积方法 | 第48-49页 |
5.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重要性 | 第49-53页 |
5.3.1 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流程 | 第49-51页 |
5.3.2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 | 第51-52页 |
5.3.3 设定职业生涯轨迹 | 第52-53页 |
5.3.4 提供舞台实践锻炼 | 第53页 |
5.3.5 阶段性评估与反馈 | 第53页 |
5.4 建立职业发展通道 | 第53-56页 |
5.4.1 晋升通道的管理 | 第53-54页 |
5.4.2 操作岗位职系 | 第54-55页 |
5.4.3 技术岗位职系 | 第55-56页 |
5.4.4 技能岗位职系 | 第56页 |
5.5 实施青年阳光成长计划 | 第56-57页 |
5.5.1 推广《邯钢青年阳光成长日志》 | 第57页 |
5.5.2 抓好青年技能提升工作 | 第57页 |
5.5.3 编撰青年成长系列丛书 | 第57页 |
5.6 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 第57-59页 |
5.6.1 情感激励 | 第58页 |
5.6.2 人文关怀 | 第58-59页 |
5.6.3 聚合作用 | 第59页 |
5.7 运用新媒体吸引青年眼球 | 第59-61页 |
5.7.1 以新媒体引领青年前行 | 第59-60页 |
5.7.2 以新元素传递正能量 | 第60页 |
5.7.3 以新视角凝聚青力量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7-71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