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1.1 《红楼梦》词汇研究 | 第9-11页 |
1.1.2 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 第11页 |
1.1.3 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和理论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2 理论方法 | 第13-15页 |
1.3 三音词辨识 | 第15-21页 |
1.3.1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1.3.2 三音词的辨识标准 | 第16-19页 |
1.3.3 三音词的细类研究 | 第19-20页 |
1.3.4 补充说明 | 第20-21页 |
1.4 语料库建立及使用说明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红楼梦》三音词语法统计分析 | 第23-61页 |
2.1 《红楼梦》三音词的语法结构 | 第23-51页 |
2.1.1 三音单纯词的语法分析 | 第24-25页 |
2.1.2 三音合成词的语法结构 | 第25-51页 |
2.2 《红楼梦》三音词的词法模式 | 第51-59页 |
2.2.1 构成三音名词的词法模式 | 第51-53页 |
2.2.2 构成其他词类的词法模式 | 第53-54页 |
2.2.3 《红楼梦》词汇能产性词法模式 | 第54-5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红楼梦》三音词语义统计分析 | 第61-98页 |
3.1 《红楼梦》三音词的语义构成 | 第61-79页 |
3.1.1 等质超量的三音词 | 第63-65页 |
3.1.2 等质等量的三音词 | 第65-69页 |
3.1.3 等质损量的三音词 | 第69-72页 |
3.1.4 异质变量的三音词 | 第72-77页 |
3.1.5 《红楼梦》三音词的词义透明度 | 第77-79页 |
3.2 《红楼梦》三音词的语义类聚 | 第79-97页 |
3.2.1 三音词的多义类聚 | 第80-88页 |
3.2.2 三音词的同义类聚 | 第88-95页 |
3.2.3 三音词的反义类聚 | 第95-9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四章 《红楼梦》三音词比较分析 | 第98-120页 |
4.1 《红楼梦》前80 回与后40 回的三音词比较 | 第98-107页 |
4.1.1 前80 回与后40 回的语法比较 | 第98-102页 |
4.1.2 前80 回与后40 回的语义比较 | 第102-104页 |
4.1.3 前80 回与后40 回比较的结论 | 第104-107页 |
4.2 《红楼梦》与近现代汉语的三音词比较 | 第107-118页 |
4.2.1 与近现代汉语的语法比较 | 第108-114页 |
4.2.2 与近现代汉语的语义比较 | 第114-117页 |
4.2.3 与近现代汉语比较的结论 | 第117-11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20-124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124页 |
5.2.1 主要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5.2.2 不足之处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附录 | 第131-149页 |
附录1 《红楼梦》三音词表 | 第131-137页 |
附录2 《红楼梦》三音词语素表 | 第137-142页 |
附录3 《红楼梦》前80 回三音词表 | 第142-147页 |
附录4 《红楼梦》后40 回三音词表 | 第147-149页 |
后记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