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1 学生社团 | 第10-11页 |
1.3.2 NGO | 第11页 |
1.3.3 协同发展 | 第11-12页 |
1.3.4 互动 | 第12页 |
1.4 相关理论支持 | 第12-13页 |
1.4.1 协同理论 | 第12-13页 |
1.4.2 大学生发展理论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1.5.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5.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5.3 综合评述 | 第18页 |
1.6 研究过程 | 第18-23页 |
1.6.1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6.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3 问卷的设计及调研阶段 | 第20-21页 |
1.6.4 访谈设计及调研阶段 | 第21-23页 |
2 高校学生社团与NGO的成长历程及协同发展的意义 | 第23-27页 |
2.1 高校学生社团成长历程 | 第23-24页 |
2.2 NGO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2.3 高校学生社团与NGO协同发展的意义 | 第25-27页 |
2.3.1 有利于实现资源互惠供给 | 第25页 |
2.3.2 有利于强化学生社团功能,更好实践NGO的宗旨与职能 | 第25-26页 |
2.3.3 有利于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与NGO的内部管理机制 | 第26页 |
2.3.4 有利于拓宽学生实践平台,拓宽NGO服务范围 | 第26-27页 |
3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两者互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42页 |
3.1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1.1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情况及呈现的特点 | 第27-28页 |
3.1.2 江西NGO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2 学生对高校学生社团及NGO的认识 | 第29-31页 |
3.2.1 多数大学生认可高校学生社团 | 第29-30页 |
3.2.2 高校学生对校方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认可存在争议 | 第30页 |
3.2.3 多数学生对学生社团活动体验感较好 | 第30页 |
3.2.4 多数学生对于NGO的认识不足 | 第30-31页 |
3.2.5 学生对NGO活动的体验感较好 | 第31页 |
3.3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互动的现状 | 第31-36页 |
3.3.1 学生个人参与NGO活动的较多 | 第31-32页 |
3.3.2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协同发展期望较高 | 第32-33页 |
3.3.3 高校学生社团与NGO间存在供需上的互补 | 第33-35页 |
3.3.4 高校学生社团与NGO间在分类及活动形式上比较相似 | 第35-36页 |
3.4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2页 |
3.4.1 学生社团与NGO之间了解程度不高 | 第36-37页 |
3.4.2 学生社团与NGO组织层面的互动较少 | 第37-38页 |
3.4.3 缺乏权威的沟通平台 | 第38-39页 |
3.4.4 学生社团参与互动的形式比较被动 | 第39-40页 |
3.4.5 对接组织类型单一 | 第40-41页 |
3.4.6 NGO的对外宣传不足,缺乏社会公信力 | 第41-42页 |
4 江西高校学生社团与NGO互动的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4.1 高校学生社团与南昌市英雄卫(NGO联盟)互动的案例分析 | 第42-43页 |
4.1.1 政府主导,NGO协办,学生参与的模式 | 第42-43页 |
4.1.2 加强了NGO在校园的联络网络建设 | 第43页 |
4.1.3 建立了组织长效机制—积分制 | 第43页 |
4.2 南昌市互联网创业协会与学生社团互动的案例分析 | 第43-46页 |
4.2.1 积极建立高校联络团队 | 第44页 |
4.2.2 促进了资源互给 | 第44-45页 |
4.2.3 实现了互动的可延续性 | 第45-46页 |
5 高校学生社团与NGO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6-52页 |
5.1 营造良好的协同发展的环境 | 第46-47页 |
5.1.1 营造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 | 第46页 |
5.1.2 营造良好的校方沟通环境 | 第46-47页 |
5.2 建立项目集群化的协同发展途径 | 第47页 |
5.3 逐步制定及完善协调发展的管理措施 | 第47-51页 |
5.3.1 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实力,主动参与互动 | 第48-49页 |
5.3.2 完善内部管理,提升NGO的社会公信力 | 第49-50页 |
5.3.3 逐步制定及完善协同发展的管理措施 | 第50-51页 |
5.4 建立协同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6-62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