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第21-35页 |
2.1 风险管理概述 | 第21-22页 |
2.1.1 风险 | 第21页 |
2.1.2 风险管理 | 第21-22页 |
2.2 内部审计概述 | 第22-25页 |
2.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第22页 |
2.2.2 内部审计的职能 | 第22-23页 |
2.2.3 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2.2.4 内部审计的发展演变 | 第24-25页 |
2.3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 | 第25页 |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 第25-29页 |
2.4.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 第25-26页 |
2.4.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 第26-27页 |
2.4.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 第27-28页 |
2.4.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 | 第28-29页 |
2.5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 | 第29-30页 |
2.5.1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 | 第29-30页 |
2.5.2 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0页 |
2.6 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结合的重大意义 | 第30-31页 |
2.7 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2.7.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2.7.2 风险控制理论 | 第32页 |
2.7.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苏州圆融集团风险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5-49页 |
3.1 苏州圆融集团简介及发展概况 | 第35页 |
3.2 当前苏州圆融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35-36页 |
3.2.1 国家政策风险 | 第35-36页 |
3.2.2 行业竞争风险 | 第36页 |
3.2.3 决策风险与内部管控风险 | 第36页 |
3.3 苏州圆融集团风险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分析 | 第36-41页 |
3.3.1 风险评估 | 第38-39页 |
3.3.2 编制审计计划 | 第39页 |
3.3.3 编制审计方案 | 第39-40页 |
3.3.4 审计实施 | 第40-41页 |
3.4 苏州圆融集团风险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3.4.1 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定位不准确 | 第41-42页 |
3.4.2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审计结果不受重视 | 第42页 |
3.4.3 内部审计程序及制度不完善 | 第42-43页 |
3.4.4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存在不足 | 第43页 |
3.4.5 内部审计过度依赖传统审计手法 | 第43-44页 |
3.4.6 内审人员难以适应审计新要求 | 第44页 |
3.5 苏州圆融集团风险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3.5.1 管理者的风险内部审计意识薄弱 | 第44-45页 |
3.5.2 公司治理结构有待优化,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 | 第45页 |
3.5.3 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 第45页 |
3.5.4 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评估机制 | 第45-46页 |
3.5.5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 第46页 |
3.5.6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配置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9-57页 |
4.1 美国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49-50页 |
4.2 英国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50页 |
4.3 德国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4.4 国内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51-55页 |
4.5 启示 | 第55-57页 |
4.5.1 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 第55页 |
4.5.2 设置适当的审计机构 | 第55-56页 |
4.5.3 转变为经济效益审计 | 第56页 |
4.5.4 增大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的比例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风险导向的苏州圆融集团内部审计控制路径设计及保障措施 | 第57-69页 |
5.1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苏州圆融集团内部审计控制基本原则 | 第57页 |
5.1.1 独立性原则 | 第57页 |
5.1.2 权威性原则 | 第57页 |
5.1.3 可行性原则 | 第57页 |
5.2 基于风险导向的苏州圆融集团内部审计控制路径设计 | 第57-62页 |
5.2.1 审计计划阶段 | 第59-61页 |
5.2.2 审计实施阶段 | 第61-62页 |
5.2.3 审计报告 | 第62页 |
5.2.4 审计报告反馈 | 第62页 |
5.3 基于风险导向的苏州圆融集团内部审计运行保障措施 | 第62-69页 |
5.3.1 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思想认识 | 第62-63页 |
5.3.2 建立现代集团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 第63-64页 |
5.3.3 增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重视沟通和配合 | 第64页 |
5.3.4 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 第64-65页 |
5.3.5 更新应用管理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技术 | 第65-66页 |
5.3.6 建立相适应的业绩考核机制 | 第66-67页 |
5.3.7 加强审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与培训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