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基于代理模型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白车身轻量化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第12-16页
        1.3.1 应用新材料的白车身轻量化方法第12-15页
        1.3.2 应用新工艺的白车身轻量化方法第15-16页
        1.3.3 使用结构优化设计的白车身轻量化方法第1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代理模型技术理论基础第18-26页
    2.1 代理模型基本理论第18-19页
    2.2 常用试验设计方法第19-21页
        2.2.1 全因子设计第19-20页
        2.2.2 正交数组设计第20页
        2.2.3 中心组合设计第20-21页
        2.2.4 Box-Behnken设计第21页
        2.2.5 拉丁超立方设计第21页
    2.3 几种常见代理模型第21-25页
        2.3.1 响应面模型第21-23页
        2.3.2 神经网络模型第23-24页
        2.3.3 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模型第24页
        2.3.4 克里格模型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白车身模态和刚度分析第26-44页
    3.1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6-31页
        3.1.1 模型建立及结构简化第26-28页
        3.1.2 单元类型选择及网格划分第28-29页
        3.1.3 模型的装配第29-31页
        3.1.4 材料属性定义第31页
    3.2 白车身模态分析第31-34页
        3.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第31-33页
        3.2.2 白车身模态结果分析第33-34页
    3.3 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第34-39页
        3.3.1 扭转刚度分析理论第35页
        3.3.2 白车身扭转刚度仿真分析第35-37页
        3.3.3 白车身扭转刚度结果分析第37-39页
    3.4 白车身弯曲刚度仿真分析第39-43页
        3.4.1 弯曲刚度分析理论第39-40页
        3.4.2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第40-41页
        3.4.3 白车身弯曲刚度结果评价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白车身模态刚度灵敏度分析第44-60页
    4.1 灵敏度分析的模型设定第44-47页
        4.1.1 灵敏度分析零件筛选第45-46页
        4.1.2 板厚变化范围确定第46页
        4.1.3 优化参数设置第46-47页
    4.2 白车身刚度的灵敏度分析第47-52页
        4.2.1 刚度的灵敏度分析理论第47-48页
        4.2.2 白车身弯曲刚度灵敏度分析第48-50页
        4.2.3 白车身扭转刚度灵敏度分析第50-52页
    4.3 白车身模态的灵敏度分析第52-54页
        4.3.1 白车身模态灵敏度分析理论第52页
        4.3.2 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灵敏度分析第52-54页
    4.4 基于相对灵敏度的优化变量选择第54-59页
        4.4.1 相对灵敏度分析理论第54-55页
        4.4.2 白车身刚度的相对灵敏度分析第55-57页
        4.4.3 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的相对灵敏度分析第57-58页
        4.4.4 白车身轻量化设计变量选择第58-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基于代理模型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第60-77页
    5.1 白车身试验设计第60-63页
        5.1.1 试验设计理论第60-61页
        5.1.2 设计样本点采集第61-63页
    5.2 刚度及模态代理模型建立及选择第63-69页
        5.2.1 代理模型评估参数第63-64页
        5.2.2 响应面法代理模型的建立第64-66页
        5.2.3 径向基函数代理模型的建立第66-68页
        5.2.4 克里格代理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5.2.5 代理模型选择第69页
    5.3 基于响应面代理模型的分析及优化第69-76页
        5.3.1 响应面模型评估与分析第69-72页
        5.3.2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第72-73页
        5.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优化设计第73-75页
        5.3.4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线控制动系统的三轮协同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汽车碰撞试验假人测试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