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一)课外“辅导热”持续升温 | 第11页 |
(二)国家开始正面关注课外辅导热“领跑”现象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关于课外辅导机构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关于课外辅导机构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法 | 第19页 |
(二)访谈法 | 第19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 第20-23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课外辅导 | 第20-21页 |
(二)课外辅导机构管理 | 第21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课外辅导机构教育管理现状调查 | 第23-31页 |
一、访谈实录分析(附录1) | 第23-25页 |
(一)佛山市三水区课外辅导机构违规创办现象严重 | 第24页 |
(二)佛山市三水区课外辅导机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 第24页 |
(三)佛山市三水区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 第24-25页 |
(四)佛山市三水区课外辅导机构的学员流动频繁 | 第25页 |
(五)佛山市三水区课外辅导机构的运营资金来源单一 | 第25页 |
二、问卷调查分析(附录2) | 第25-31页 |
(一)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起始年龄段越来越早 | 第25-26页 |
(二)参加课外辅导多是“因试而定”为主的,缺乏兴趣动因 | 第26-27页 |
(三)选择课外辅导机构的因素较为集中 | 第27-28页 |
(四)课余时间主要用于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增多 | 第28页 |
(五)学生参加的课外辅导机构数量越来越多 | 第28-29页 |
(六)学生认为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七)学生对课外辅导机构的建议和期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课外辅导机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8页 |
一、课外辅导机构教育管理存在的客观问题 | 第31-33页 |
(一)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 | 第31页 |
(二)政策监管不到位 | 第31-33页 |
二、课外辅导机构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观问题 | 第33-35页 |
(一)存在的问题之一:师资队伍管理混乱 | 第33页 |
(二)存在的问题之二:教学管理太过功利化 | 第33-34页 |
(三)存在的问题之三:夸大和虚假的营销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四)存在的问题之四: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 第35页 |
三、课外辅导机构本身存在的价值理念问题 | 第35-38页 |
(一)课外辅导教育机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 第35-36页 |
(二)课外辅导教育机构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理念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课外辅导机构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8-43页 |
一、内部完善 | 第38-41页 |
(一)转变课外辅导机构极端的管理理念 | 第38-39页 |
(二)规范课外辅导机构的运营模式 | 第39页 |
(三)完善课外辅导机构的组织管理 | 第39-41页 |
(四)增加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合理利用资源 | 第41页 |
二、外部推动 | 第41-43页 |
(一)政府机关的宏观指导 | 第41-42页 |
(二)社会转变教育理念 | 第42页 |
(三)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1 | 第48-50页 |
附录2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