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车辆碰撞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车辆碰撞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车辆碰撞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车辆碰撞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实验分析法 | 第15页 |
1.4.2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地铁车辆吸能结构碰撞有限元方法研究 | 第18-25页 |
2.1 碰撞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2 碰撞分析的关键技术 | 第20-24页 |
2.2.1 显示积分时步控制 | 第20-23页 |
2.2.2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23页 |
2.2.3 沙漏现象及控制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地铁车辆吸能结构研究 | 第25-40页 |
3.1 地铁车辆设计 | 第25-26页 |
3.2 地铁车辆前端固有吸能装置 | 第26-31页 |
3.2.1 车钩缓冲装置模型建立 | 第26-30页 |
3.2.2 防爬器装置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3.3 地铁车辆端部拓扑结构分布研究 | 第31-33页 |
3.3.1 OptiStruct介绍 | 第31页 |
3.3.2 车辆端部拓扑优化结构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3.3.3 车辆端部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4 地铁车辆吸能结构设计分布方案 | 第33-35页 |
3.4.1 方案A | 第33页 |
3.4.2 方案B | 第33-34页 |
3.4.3 方案C | 第34页 |
3.4.4 方案D | 第34-35页 |
3.5 吸能结构特性对比 | 第35-39页 |
3.5.1 方案A | 第35-36页 |
3.5.2 方案B | 第36-37页 |
3.5.3 方案C | 第37页 |
3.5.4 方案D | 第37-38页 |
3.5.5 各方案性能比较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地铁车辆吸能结构优化 | 第40-60页 |
4.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40-41页 |
4.2 优化软件Isight介绍 | 第41-44页 |
4.3 吸能结构优化设计 | 第44-46页 |
4.3.1 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第44页 |
4.3.2 优化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3.3 优化流程 | 第45-46页 |
4.4 权重因子取值不同时优化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4.4.1 WeightE=0.8,WeightF=0.1时优化结果 | 第46-47页 |
4.4.2 WeightE=0.7,WeightF=0.2时优化结果 | 第47-49页 |
4.4.3 WeightE=0.6,WeightF=0.3时优化结果 | 第49-50页 |
4.4.4 WeightE=0.3,WeightF=0.6时优化结果 | 第50-51页 |
4.4.5 WeightE=0.2,Weight=0.7时优化结果 | 第51-53页 |
4.4.6 WeightE=0.1,WeightF=0.8时优化结果 | 第53-54页 |
4.4.7 结果分析对比 | 第54-55页 |
4.5 车辆端部吸能结构拓扑优化 | 第55-59页 |
4.5.1 拓扑优化有限元模型 | 第55-56页 |
4.5.2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地铁列车耐撞性分析 | 第60-79页 |
5.1 计算坐标系的定义 | 第60页 |
5.2 列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5.3 耐撞性评价标准 | 第62-63页 |
5.4 原结构AWO编组列车以25km/h的速度撞击静止编组列车 | 第63-73页 |
5.4.1 全局信息 | 第63-65页 |
5.4.2 列车纵向平均减速度 | 第65-67页 |
5.4.3 列车爬车评估 | 第67-70页 |
5.4.4 列车生存空间变化 | 第70-73页 |
5.5 优化后结构AWO编组列车以25km/h的速度撞击静止编组列车 | 第73-78页 |
5.5.1 优化前后车端变形比较 | 第73-75页 |
5.5.2 优化前后列车纵向减速度比较 | 第75-76页 |
5.5.3 优化前后列车生存空间比较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