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国内外高铁发展状况 | 第12页 |
1.2 高速列车制动方式 | 第12-15页 |
1.3 缩比制动模型设计研究 | 第15-19页 |
1.4 摩擦副热流加载方式和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 第19-28页 |
1.4.1 关于摩擦副热流加载方式的研究 | 第20-23页 |
1.4.2 制动盘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 第23-25页 |
1.4.3 制动闸片的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 第25-28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热-机耦合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1-43页 |
2.1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2.2 接触理论 | 第34-36页 |
2.2.1 盘型制动中的接触问题 | 第34-35页 |
2.2.2 接触算法 | 第35-36页 |
2.3 摩擦生热理论 | 第36-40页 |
2.3.1 盘型制动中的摩擦问题 | 第36-37页 |
2.3.2 接触面摩擦生热 | 第37-40页 |
2.3.3 摩擦副热分配 | 第40页 |
2.4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缩比摩擦副的设计 | 第43-52页 |
3.1 缩比试验的理论基础-相似原理 | 第43-45页 |
3.1.1 相似 | 第43-44页 |
3.1.2 相似三定理 | 第44-45页 |
3.2 缩比试验相似准则的确定 | 第45-48页 |
3.3 缩比试验摩擦副结构与尺寸 | 第48-51页 |
3.3.1 缩比闸片设计 | 第48-50页 |
3.3.2 缩比制动盘设计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温度场分析 | 第52-69页 |
4.1 有限元几何模型 | 第52-53页 |
4.1.1 缩比制动模型 | 第52-53页 |
4.1.2 1:1制动模型 | 第53页 |
4.2 基本假设 | 第53-54页 |
4.3 摩擦副物理性能参数 | 第54页 |
4.4 热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4.4.1 热输入模型 | 第54页 |
4.4.2 对流换热 | 第54-55页 |
4.5 初始条件设置及网格划分 | 第55页 |
4.6 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7页 |
4.6.1 现有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55-60页 |
4.6.2 现有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接触弧长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4.6.3 设计的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61-66页 |
4.6.4 设计的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接触弧长对比分析 | 第66页 |
4.6.5 三种缩比制动模型的温比系数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制动盘表面温度分布试验研究 | 第69-84页 |
5.1 TM-I型轨道列车缩比试验台 | 第69-70页 |
5.1.1 缩比试验台结构 | 第69-70页 |
5.1.2 缩比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 | 第70页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0-72页 |
5.2.1 试验方案 | 第71页 |
5.2.2 红外热成像仪 | 第71-72页 |
5.2.3 试验步骤 | 第72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83页 |
5.3.1 制动过程中制动盘表面温度演变情况 | 第72-75页 |
5.3.2 不同制动压力下的盘面温度演化情况 | 第75-76页 |
5.3.3 制动压力对最高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4 制动压力对制动过程中盘面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5 不同制动初速度下的盘面温度演化情况 | 第78-80页 |
5.3.6 制动初速度对最高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7 制动初速度对制动过程中盘面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