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制动装置论文

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偏差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国内外高铁发展状况第12页
    1.2 高速列车制动方式第12-15页
    1.3 缩比制动模型设计研究第15-19页
    1.4 摩擦副热流加载方式和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第19-28页
        1.4.1 关于摩擦副热流加载方式的研究第20-23页
        1.4.2 制动盘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第23-25页
        1.4.3 制动闸片的结构对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第25-28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二章 热-机耦合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1-43页
    2.1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第31-34页
    2.2 接触理论第34-36页
        2.2.1 盘型制动中的接触问题第34-35页
        2.2.2 接触算法第35-36页
    2.3 摩擦生热理论第36-40页
        2.3.1 盘型制动中的摩擦问题第36-37页
        2.3.2 接触面摩擦生热第37-40页
        2.3.3 摩擦副热分配第40页
    2.4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缩比摩擦副的设计第43-52页
    3.1 缩比试验的理论基础-相似原理第43-45页
        3.1.1 相似第43-44页
        3.1.2 相似三定理第44-45页
    3.2 缩比试验相似准则的确定第45-48页
    3.3 缩比试验摩擦副结构与尺寸第48-51页
        3.3.1 缩比闸片设计第48-50页
        3.3.2 缩比制动盘设计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温度场分析第52-69页
    4.1 有限元几何模型第52-53页
        4.1.1 缩比制动模型第52-53页
        4.1.2 1:1制动模型第53页
    4.2 基本假设第53-54页
    4.3 摩擦副物理性能参数第54页
    4.4 热边界条件第54-55页
        4.4.1 热输入模型第54页
        4.4.2 对流换热第54-55页
    4.5 初始条件设置及网格划分第55页
    4.6 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5-67页
        4.6.1 现有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对比分析第55-60页
        4.6.2 现有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接触弧长对比分析第60-61页
        4.6.3 设计的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的对比分析第61-66页
        4.6.4 设计的缩比制动模型与1:1制动模型接触弧长对比分析第66页
        4.6.5 三种缩比制动模型的温比系数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制动盘表面温度分布试验研究第69-84页
    5.1 TM-I型轨道列车缩比试验台第69-70页
        5.1.1 缩比试验台结构第69-70页
        5.1.2 缩比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第70页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70-72页
        5.2.1 试验方案第71页
        5.2.2 红外热成像仪第71-72页
        5.2.3 试验步骤第72页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83页
        5.3.1 制动过程中制动盘表面温度演变情况第72-75页
        5.3.2 不同制动压力下的盘面温度演化情况第75-76页
        5.3.3 制动压力对最高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第76-77页
        5.3.4 制动压力对制动过程中盘面最高温度的影响第77-78页
        5.3.5 不同制动初速度下的盘面温度演化情况第78-80页
        5.3.6 制动初速度对最高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第80-81页
        5.3.7 制动初速度对制动过程中盘面最高温度的影响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MC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融冰技术研究
下一篇:吸能结构的防撞性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