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劳动力论文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及机理研究(1978-2011)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第20-23页
        1.2.1 研究目标第20-21页
        1.2.2 研究内容框架第21-23页
    1.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48页
    2.1 劳动力转移研究理论渊源第26-27页
    2.2 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经典模型第27-35页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第27-29页
        2.2.2 拉尼斯-费景汉对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第29-31页
        2.2.3 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第31-33页
        2.2.4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型第33-35页
    2.3 国外劳动力转移研究评述第35-40页
        2.3.1 部门生产率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35-38页
        2.3.2 消费偏好特征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38-40页
    2.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评述第40-46页
        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第41-42页
        2.4.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形式第42-43页
        2.4.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用第43页
        2.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第43-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历史事实及数据第48-64页
    3.1 改革开放前的劳动力配置体系及转移情况第49-52页
        3.1.1 劳动力资源配置计划体制的形成第49页
        3.1.2 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体制的特点第49-51页
        3.1.3 计划体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第51-52页
    3.2 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力配置体系及转移情况第52-62页
        3.2.1 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第53-57页
        3.2.2 劳动力迁移政策演变及流动特点第57-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动因与机理第64-97页
    4.1 部门生产率差异驱动劳动力转移的机理第64-75页
        4.1.1 技术进步与部门生产率提高第65-67页
        4.1.2 中国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生产率差距第67-73页
        4.1.3 生产率差异驱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理论逻辑第73-75页
    4.2 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特征对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影响第75-82页
        4.2.1 居民消费的非位似偏好特征第75页
        4.2.2 Stone-Geary 型非位似效用函数第75-77页
        4.2.3 非位似偏好下的恩格尔曲线第77-79页
        4.2.4 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驱动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理论逻辑第79-82页
    4.3 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影响第82-88页
        4.3.1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第82-85页
        4.3.2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错配第85-87页
        4.3.3 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理论逻辑第87-88页
    4.4 公共部门规模变动对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影响第88-94页
        4.4.1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第89-93页
        4.4.2 所有制结构变动对部门生产率的影响第93页
        4.4.3 公共部门规模变动影响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理论逻辑第93-94页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三部门模型第97-113页
    5.1 模型构建思路第97-99页
    5.2 关键假设第99-101页
        5.2.1 经济部门划分第99-100页
        5.2.2 典型个体第100页
        5.2.3 政府部门第100页
        5.2.4 劳动力流动壁垒第100-101页
        5.2.5 其他假设第101页
    5.3 模型的推导解析第101-109页
        5.3.1 个体的消费效用函数及经济行为第101-104页
        5.3.2 企业经济行为第104-105页
        5.3.3 政府经济行为第105页
        5.3.4 模型均衡条件及稳定状态第105-109页
    5.4 基于模型的劳动力跨部门转移驱动机制分析第109-112页
        5.4.1 农业劳动力转移需求层面的驱动机制第109-110页
        5.4.2 劳动力流动成本影响机制第110页
        5.4.3 比例税率影响劳动力转移机制第110-111页
        5.4.4 部门生产率变化驱动劳动力转移机制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实证检验第113-133页
    6.1 拟合实证涉及的变量及计算公式第113-117页
        6.1.1 涉及的变量第113-114页
        6.1.2 外生变量的赋值第114-116页
        6.1.3 变量计算公式第116-117页
    6.2 序列变量的计算第117-126页
        6.2.1 { z_(at)}和{ z_(mt)}的计算第117-124页
        6.2.2 {ρ_t}和{ρ_t}的计算第124-126页
    6.3 计算结果及讨论第126-131页
        6.3.1 拟合结果分析第126-129页
        6.3.2 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结论及对策建议第133-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附录第152-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态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从边缘走向中心--国际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电影新生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