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从边缘走向中心--国际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电影新生代研究

论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4-22页
    一、 研究之视角第15-16页
    二、 研究之现状第16-22页
第一章 中国电影新生代之嬗变第22-44页
    第一节 各执一词的命名第22-28页
        一、 称谓之疑第22-25页
        二、 之何为“代”第25-26页
        三、 名之确立第26-28页
    第二节 从“出走”到“回归”的发展脉络第28-36页
        一、 孤绝地出走第28-31页
        二、 徘徊中回转第31-33页
        三、 选择性回归第33-36页
    第三节 对中国电影语言的丰富第36-44页
        一、 现实性题材与自传式叙述第36-39页
        二、 碎片化感受与后现代结构第39-41页
        三、 纪实主义风格和感觉化影像第41-44页
第二章 新生代的继承:纪实主义美学精神第44-74页
    第一节 电影主体的继承:还我普通人第46-55页
        一、 题材、内容的承袭第46-51页
        二、 影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继承第51-55页
    第二节 电影美学的继承: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第55-61页
        一、 实景拍摄第56-58页
        二、 长镜头的运用第58-60页
        三、 非职业演员第60-61页
    第三节 《偷自行车的人》&《小武》文本分析第61-74页
        一、 影片主题:小人物的真实人生第62-65页
        二、 美学风格:纪实主义第65-68页
        三、 叙事结构:线性开放式第68-71页
        四、 演员表演:非职业化的本色第71-74页
第三章 新生代的发扬:作者电影第74-110页
    第一节 题材、主题和创作视角第77-88页
        一、 题材:凝望边缘第78-80页
        二、 主题:关注成长第80-83页
        三、 叙述视角:书写自传第83-88页
    第二节 电影叙事和语言第88-97页
        一、 叙事风格:碎片化第89-93页
        二、 电影语言:颠覆与重建第93-97页
    第三节 《四百下》&《阳光灿烂的日子》文本分析第97-110页
        一、 自传式叙事视角第99-103页
        二、 “作者”式电影风格第103-110页
第四章 同构性之下的内外聚合力第110-132页
    第一节 内在聚合力:西方思潮的涌入第110-118页
        一、 “新启蒙”精神的反思第113-115页
        二、 存在主义的洗礼第115-116页
        三、 后现代主义的浸染第116-118页
    第二节 外在影响力:二维一体第118-124页
        一、 经济环境第118-120页
        二、 政治背景第120-124页
    第三节 制度·受众·电影人第124-132页
        一、 国家电影体制的转型第124-125页
        二、 受众观影倾向第125-129页
        三、 电影理论界和从业人员第129-132页
第五章 差异性:民族文化与传统第132-151页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第132-138页
        一、 电影内容的差异性第132-135页
        二、 电影形式的差异性第135-138页
    第二节 社会文化和电影观念的差异性第138-144页
        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第138-141页
        二、 中西电影观念之差异第141-144页
    第三节 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第144-151页
        一、 主管部门政策引导第146-148页
        二、 资本市场的无形干预第148-151页
结语第151-156页
附录第156-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3页
后记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及机理研究(1978-2011)
下一篇:沸腾两相流微尺度强化传热机理研究与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