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社区矫正 | 第16页 |
2.1.2 社区矫正工作 | 第16页 |
2.1.3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 第16-17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2.2.1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7页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页 |
2.2.4 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8-20页 |
3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 第20-27页 |
3.1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符合社区矫正的目标 | 第20页 |
3.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京沪体现 | 第20-22页 |
3.2.1 上海模式 | 第20-22页 |
3.2.2 北京模式 | 第22页 |
3.3 攀枝花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第22-25页 |
3.3.1 攀枝花市社区矫正人员情况 | 第22-24页 |
3.3.2 攀枝花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情况 | 第24-25页 |
3.3.3 攀枝花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流程 | 第25页 |
3.3.4 攀枝花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3.4 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促进攀枝花市社区矫正的发展 | 第25-27页 |
4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实务分析 | 第27-38页 |
4.1 案例一 | 第27-32页 |
4.1.1 接案 | 第27页 |
4.1.2 预估 | 第27-28页 |
4.1.3 计划 | 第28-29页 |
4.1.4 介入 | 第29-32页 |
4.1.5 评估 | 第32页 |
4.1.6 结案与跟进 | 第32页 |
4.2 案例二 | 第32-36页 |
4.2.1 接案 | 第33页 |
4.2.2 预估 | 第33页 |
4.2.3 计划 | 第33-35页 |
4.2.4 介入 | 第35页 |
4.2.5 评估 | 第35-36页 |
4.2.6 结案与跟进 | 第36页 |
4.3 案例总结与反思 | 第36-38页 |
5 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建议 | 第38-42页 |
5.1 宏观层面 | 第38-39页 |
5.1.1 法律政策支持 | 第38-39页 |
5.1.2 财政经费保障 | 第39页 |
5.2 中观层面 | 第39-40页 |
5.2.1 社会工作平台建设 | 第39-40页 |
5.3 微观层面 | 第40-41页 |
5.3.1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5.4 路径选择——“1+3+X”模式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1 对米易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杨XX的访谈记录 | 第45-47页 |
附录2 对仁和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罗XX的访谈记录 | 第47-49页 |
附录3 对米易县草场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彭XX的访谈记录 | 第49-51页 |
附录4 对东区炳草岗司法所司法助理员隆XX的访谈记录 | 第51-52页 |
附录5 对东区炳草岗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谭XX的访谈记录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