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1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专利许可纠纷 | 第10-12页 |
1.1.2 中国专利许可的现状 | 第12-17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8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3.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2.1 专利许可理论 | 第20页 |
2.2 专利劫持理论 | 第20-31页 |
2.2.1 诉讼禁令引发的劫持问题 | 第20-25页 |
2.2.2 标准设置中产生的劫持 | 第25-26页 |
2.2.3 专利组合中产生的劫持 | 第26-27页 |
2.2.4 专利联盟中产生的劫持 | 第27-29页 |
2.2.5 专利劫持的规制 | 第29-30页 |
2.2.6 简要述评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础模型的构建 | 第31-45页 |
3.1 假设 | 第31-33页 |
3.1.1 专利结构假设 | 第31页 |
3.1.2 主体结构假设 | 第31页 |
3.1.3 许可的方式假设 | 第31-32页 |
3.1.4 技术能力假设 | 第32-33页 |
3.2 参数 | 第33-34页 |
3.3 基础模型 | 第34-44页 |
3.3.1 技术能力对劫持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2 后发企业成本优势对专利劫持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3 技术差距和成本优势同时对专利劫持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参与人“一对多”条件下的专利劫持分析 | 第45-56页 |
4.1 被许可人之间是平等关系 | 第45-50页 |
4.1.1 模型应用背景 | 第45页 |
4.1.2 参数设置 | 第45-46页 |
4.1.3 博弈过程 | 第46-48页 |
4.1.4 劫持的衡量 | 第48-50页 |
4.2 被许可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 | 第50-55页 |
4.2.1 模型应用背景 | 第50-51页 |
4.2.2 博弈过程 | 第51-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美国高通垄断案例研究 | 第56-62页 |
5.1 高通案背景 | 第56-57页 |
5.2 高通案的专利劫持分析 | 第57-60页 |
5.2.1 对过期无线标准必要专利收取许可费 | 第58页 |
5.2.2 要求被许可人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 | 第58-59页 |
5.2.3 搭售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许可 | 第59页 |
5.2.4 按整机售价收取许可费 | 第59-60页 |
5.3 高通案的反思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