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论文

论孟、荀人性观及其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从概念史的角度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7-17页
    1.1 选题缘起第7-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3页
        1.2.1 孟、荀人性论的有关研究第8-11页
        1.2.2 孟、荀教育思想的有关研究第11-12页
        1.2.3 概念史研究视角第12-13页
    1.3 研究方案第13-17页
        1.3.1 研究范围第13-15页
        1.3.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不同语境中的“性”概念第17-30页
    2.1 “性”字之流行第17-20页
        2.1.1 由“生”及“性”第17页
        2.1.2 “性”字之流行第17-20页
    2.2 孔子所言之“性”第20-22页
    2.3 子思所言之“性”第22-24页
    2.4 孟子所言之“性”第24-27页
    2.5 荀子所言之“性”第27-29页
    2.6 “性”概念之流变第29-30页
3 “性”之“善”、“恶”第30-34页
    3.1 何为“善”、“恶”第30-31页
    3.2 孟、荀所言之“善”、“恶”第31-34页
        3.2.1 孟子对“善”、“恶”的理解第31-33页
        3.2.2 荀子对“善”、“恶”的理解第33-34页
4 孟、荀所言“性”之共同之处第34-41页
    4.1 孟、荀相同的儒家身份第34-36页
        4.1.1 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继承第34-35页
        4.1.2 对子思人性思想的继承第35-36页
    4.2 孟、荀相同的人生目标第36-37页
        4.2.1 相同的人性完善途径:道德修养第36页
        4.2.2 相同的人生目标:“成圣”第36-37页
    4.3 孟、荀相同的理论归宿第37-41页
        4.3.1 孟子的动机论第37-38页
        4.3.2 荀子的效果论第38-39页
        4.3.3 相同的理论归宿:“弃恶扬善”第39-41页
5 孟、荀教育思想之共同之处第41-46页
    5.1 教育的基本前提第41-42页
    5.2 教育的作用第42-43页
    5.3 教育的实现途径第43-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