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实验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提升 | 第12页 |
1.1.2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12-13页 |
1.1.3 美国比我国早一步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 第13-14页 |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有关中学化学实验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有关化学教科书的内容比较研究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3 有关化学教科书实验内容比较研究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1.4.2 比较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3.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5.3.2 比较分析法 | 第21页 |
1.5.3.3 内容分析法 | 第21-22页 |
2 中美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支撑同一知识的实验设计比较 | 第22-47页 |
2.1 支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知识的实验比较分析 | 第22-29页 |
2.1.1 支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知识的实验内容呈现比较 | 第22-24页 |
2.1.2 支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知识的实验设计比较 | 第24-27页 |
2.1.2.1 实验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比较 | 第24-25页 |
2.1.2.2 实验的可操作性比较 | 第25页 |
2.1.2.3 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比较 | 第25-26页 |
2.1.2.4 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2.1.3 实际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意见 | 第27-29页 |
2.1.3.1 支撑知识点的实验内容应适量 | 第27页 |
2.1.3.2 实验内容的探究性要增强 | 第27-28页 |
2.1.3.3 时刻做好安全教育 | 第28页 |
2.1.3.4 演示实验,现象要易于观察 | 第28页 |
2.1.3.5 实验内容选择符合教科书设计理念 | 第28-29页 |
2.2 支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的实验比较分析 | 第29-35页 |
2.2.1 支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的实验内容呈现比较 | 第29-31页 |
2.2.2 支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的实验设计比较 | 第31-33页 |
2.2.2.1 实验的新颖性比较 | 第31页 |
2.2.2.2 实验的可操作性比较 | 第31-32页 |
2.2.2.3 各版本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比较 | 第32页 |
2.2.2.4 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比较 | 第32-33页 |
2.2.3 对实际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 第33-35页 |
2.2.3.1 教学过程中涉及“中和热”的内容 | 第33页 |
2.2.3.2 实验内容选择要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 | 第33-34页 |
2.2.3.4 实验内容选择应适当 | 第34页 |
2.2.3.5 进行演示实验时,对实验进行适当改进 | 第34-35页 |
2.3 支撑“几种基本化学反应”知识的实验比较分析 | 第35-40页 |
2.3.1 支撑“几种基本化学反应”知识的实验内容呈现比较 | 第35-37页 |
2.3.2 支撑几种化学反应知识的实验设计比较 | 第37-39页 |
2.3.2.1 实验的趣味性比较 | 第37-38页 |
2.3.2.2 实验的可操作性比较 | 第38页 |
2.3.2.3 实验的探究性比较 | 第38-39页 |
2.3.2.4 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比较 | 第39页 |
2.3.3 对实际教学提出的意见 | 第39-40页 |
2.3.3.1 整合课程内容,串联知识点 | 第39页 |
2.3.3.2 学生实验,注意实验安全 | 第39-40页 |
2.3.3.3 设计成演示实验时,实验的效果要好 | 第40页 |
2.3.3.4 设计的实验内容应全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全面 | 第40页 |
2.4 支撑“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知识的实验比较 | 第40-47页 |
2.4.1 支撑“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知识的实验内容呈现比较 | 第40-42页 |
2.4.2 支撑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验设计比较 | 第42-45页 |
2.4.2.1 实验的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 | 第42-43页 |
2.4.2.2 实验的可操作性比较 | 第43-44页 |
2.4.2.3 实验的探究性比较 | 第44页 |
2.4.2.4 实验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的比较 | 第44-45页 |
2.4.3 对实际教学提出的建议 | 第45-47页 |
2.4.3.1 保障学生实验安全 | 第45页 |
2.4.3.2 改进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 | 第45页 |
2.4.3.3 实验内容应具有探究性,且实验个数适量 | 第45-46页 |
2.4.3.4 动手活动,丰富课堂内容 | 第46-47页 |
3 中美教科书实验内容比较的总结论与建议 | 第47-57页 |
3.1 国内化学教科书中实验特点 | 第47-48页 |
3.1.1 实验内容设计严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 第47页 |
3.1.2 实验内容衔接的逻辑性强 | 第47页 |
3.1.3 重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 第47页 |
3.1.4 实验内容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 第47-48页 |
3.1.5 实验数量可观 | 第48页 |
3.1.6 应用现代技术,使实验更科学化、量化 | 第48页 |
3.2 美版化学教科书实验的特点 | 第48-52页 |
3.2.1 实验内容更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 第48页 |
3.2.2 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细致、全面 | 第48-50页 |
3.2.3 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情境性 | 第50页 |
3.2.4 实验类型丰富、多样化 | 第50-51页 |
3.2.5 涉及的实验仪器精密、先进 | 第51-52页 |
3.2.6 实验的现象明显,易观察 | 第52页 |
3.3 对实际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 第52-54页 |
3.3.1 多设计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 第52-53页 |
3.3.2 进行演示实验时,实验现象要明显、有区分度 | 第53页 |
3.3.3 对实验进行二次开发设计,选择更恰当的实验 | 第53页 |
3.3.4 教学中选择的实验容量要适当 | 第53页 |
3.3.5 重视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 第53-54页 |
3.3.6 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第54页 |
3.4 对教科书编写提出的建议 | 第54-56页 |
3.4.1 设置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增加学生实验的数量 | 第54页 |
3.4.2 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第54-55页 |
3.4.3 设置细致的实验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 第55页 |
3.4.4 设置多样化实验类型,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 第55页 |
3.4.5 选取先进实验仪器,使实验更加准确、方便、快捷 | 第55页 |
3.4.6 增加非化学实验类活动,丰富教科书活动内容 | 第55页 |
3.4.7 设置现象明显的实验,便于学生观察 | 第55-56页 |
3.4.8 实验内容涉及范围要广,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 | 第56页 |
3.5 反思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