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第四节 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 第16-19页 |
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启示: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 | 第16-17页 |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启示:关注家庭中的人际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第17页 |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启示:关注家长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第17-18页 |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论启示:关注生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包饺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表现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包饺子活动中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 | 第23-31页 |
一、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一: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 第23-25页 |
二、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二:积极的主动性 | 第25-27页 |
三、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第27-28页 |
四、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四:认真专注 | 第28-30页 |
五、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五:敢于探究与尝试 | 第30-31页 |
第二节 C家庭包饺子活动中幼儿消极的学习品质表现 | 第31-34页 |
一、幼儿消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一:缺乏坚持 | 第31-32页 |
二、幼儿消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之二:缺乏倾听与等待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包饺子亲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表现的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包饺子亲子活动中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的原因 | 第34-41页 |
一、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 第34-36页 |
二、家长准备多样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 第36-38页 |
三、活动中家长不断提出的新任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 第38-39页 |
四、活动中家长及时地肯定、鼓励幼儿不断地创新 | 第39页 |
五、家长的积极引导促进幼儿的探究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包饺子亲子活动中幼儿消极的学习品质表现的原因 | 第41-44页 |
一、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 第41页 |
二、活动中家长不当的教育评价 | 第41-42页 |
三、家长忽视了自己的不当行为 | 第42-43页 |
四、家长忽视了环境的创设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生活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养成的策略探析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家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供适宜的任务,利于幼儿坚持性的发展 | 第44页 |
第二节 家长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好榜样,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 第44-46页 |
一、家长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调整教育策略 | 第45页 |
二、家长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示范行为,做好榜样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创设新颖的环境,引发注意,利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研究者的反思 | 第48-49页 |
一、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48页 |
二、对进一步研究空间的反思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