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舰船螺旋桨的水动力学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舰船螺旋桨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舰船螺旋桨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舰船螺旋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基于CFD方法的螺旋桨性能模拟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基于CFD方法的螺旋桨性能模拟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可变形螺旋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直升机旋翼的可变形后缘襟翼的研究现状概述 | 第17-18页 |
1.4.2 舰船螺旋桨的可变形襟翼的研究现状概述 | 第18-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2.1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22-26页 |
2.1.1 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方程 | 第22-23页 |
2.1.2 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动量守恒方程 | 第23-25页 |
2.1.3 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方程 | 第25页 |
2.1.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概述 | 第25-26页 |
2.2 三维湍流模型 | 第26-29页 |
2.2.1 瞬时湍流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2 直接数值模拟的概述 | 第27页 |
2.2.3 大涡模拟的概述 | 第27页 |
2.2.4 基于Reynolds平均法的模拟理论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可变形螺旋桨的结构设计 | 第30-45页 |
3.1 传统螺旋桨的设计 | 第30-33页 |
3.1.1 传统螺旋桨建模基本概念解析 | 第30-31页 |
3.1.2 叶切面展开面型值点文件的生成 | 第31-33页 |
3.1.3 传统螺旋桨的生成 | 第33页 |
3.2 可变形螺旋桨的总体设计 | 第33-37页 |
3.2.1 可变形螺旋桨变形襟翼的设计 | 第34页 |
3.2.2 压电驱动器的设计 | 第34-35页 |
3.2.3 传动机构的设计 | 第35-37页 |
3.2.4 螺旋桨桨叶的总体设计及组装 | 第37页 |
3.3 压电驱动器放大机构的放大机理仿真分析 | 第37-41页 |
3.3.1 压电放大机构的类型以及参数选取 | 第37-39页 |
3.3.2 放大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9-40页 |
3.3.3 仿真结果的分析以及放大机构的最终选取 | 第40-41页 |
3.3.4 襟翼偏转角度的确定 | 第41页 |
3.4 基于 3D打印技术的可变形螺旋桨简化模型的制备 | 第41-44页 |
3.4.1 3D打印前处理 | 第42-43页 |
3.4.2 3D打印成品及其安装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可变形螺旋桨的敞水性能模拟研究 | 第45-61页 |
4.1 FLUENT软件的简要介绍 | 第45-47页 |
4.1.1 FLUENT模拟的程序结构 | 第45-46页 |
4.1.2 FLUENT应用范围的概述 | 第46页 |
4.1.3 FLUENT求解计算流程 | 第46-47页 |
4.2 可变形螺旋桨的CFD模拟前处理 | 第47-49页 |
4.2.1 可变形螺旋桨及其外流场域的计算模型简化 | 第47-48页 |
4.2.2 可变形螺旋桨及其外流场域的网格生成 | 第48-49页 |
4.3 可变形螺旋桨的敞水性能模拟 | 第49-51页 |
4.3.1 计算模型的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50页 |
4.3.2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0-51页 |
4.3.3 求解方法设定 | 第51页 |
4.4 敞水性能模拟结果的处理与探讨 | 第51-59页 |
4.4.1 可变形螺旋桨横向分析方法的运用 | 第52-56页 |
4.4.2 可变形螺旋桨纵向分析方法的运用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