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结构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结构连续倒塌试验 | 第11-12页 |
1.2.2 结构连续倒塌风险评估 | 第12-13页 |
1.2.3 结构连续倒塌仿真 | 第13-14页 |
1.2.4 桥梁结构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桥梁抗震分析理论 | 第17-20页 |
2.1 静力法 | 第17页 |
2.2 反应谱法 | 第17-18页 |
2.2.1 反应谱法的计算原理 | 第17-18页 |
2.2.2 反应谱法的优缺点 | 第18页 |
2.3 时程分析法 | 第18-19页 |
2.3.1 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原理 | 第18-19页 |
2.3.2 时程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19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基于OpenSees的桥梁结构连续倒塌分析模型 | 第20-32页 |
3.1 OpenSees概述 | 第20-21页 |
3.1.1 OpenSees介绍 | 第20页 |
3.1.2 OpenSees开发基金及相关工具 | 第20页 |
3.1.3 OpenSees软件开发历程 | 第20-21页 |
3.2 OpenSees程序架构 | 第21-23页 |
3.2.1 高层程序架构 | 第21页 |
3.2.2 并行计算程序架构 | 第21-22页 |
3.2.3 分析模块更新 | 第22-23页 |
3.3 材料模型 | 第23-27页 |
3.3.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3.3.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25-26页 |
3.3.3 截面模型 | 第26-27页 |
3.4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地震破坏准则 | 第27-31页 |
3.4.1 破坏准则概述 | 第27页 |
3.4.2 抗弯失效准则 | 第27-29页 |
3.4.3 柱剪切和轴向失效准则 | 第29-30页 |
3.4.4 收敛准则 | 第30页 |
3.4.5 国内外桥梁倒塌研究常用准则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桥梁构件逐步失效的模拟算法 | 第32-49页 |
4.1 连续失效的梁-柱单元选取 | 第32-38页 |
4.1.1 OpenSees单元库中提出的梁柱单元 | 第32-34页 |
4.1.2 采用带附属节点的非线性梁柱单元 | 第34-36页 |
4.1.3 塑性铰长度计算和单元端部转角计算 | 第36-38页 |
4.2 群桩体系桥梁失效模式 | 第38-43页 |
4.2.1 桩-土相互作用 | 第38-40页 |
4.2.2 桩基础失效模式 | 第40-43页 |
4.3 结构构件逐步失效分析理论 | 第43-46页 |
4.3.1 构件普通失效 | 第43-46页 |
4.3.2 构件严重失效 | 第46页 |
4.4 连续倒塌模拟算法流程图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群桩体系桥梁连续倒塌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49-78页 |
5.1 结构概况和模型建立 | 第49-52页 |
5.1.1 结构概况 | 第49-51页 |
5.1.2 OpenSees建模 | 第51-52页 |
5.2 结构损伤计算 | 第52-53页 |
5.2.1 弯曲失效参数 | 第52页 |
5.2.2 剪切失效参数 | 第52-53页 |
5.2.3 轴向失效参数 | 第53页 |
5.3 工况设置 | 第53-54页 |
5.4 结构响应图及失效路径 | 第54-76页 |
5.4.1 aratoga - Aloha Ave地震波输入下连续倒塌分析 | 第54-66页 |
5.4.2 Elcentro地震波输入下连续倒塌分析 | 第66-71页 |
5.4.3 Kakogawa地震波输入下连续倒塌分析 | 第71-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