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老舍简介 | 第8页 |
1.1.2 老舍作品概述 | 第8-9页 |
1.1.3 北京方言词语界定 | 第9页 |
1.2 语料来源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学术界对北京方言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学术界对作品中的方言词语的研究 | 第11页 |
1.3.3 学术界对老舍作品语言风格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4 学术界对语料作品的语言研究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写作意图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类型和特点 | 第15-32页 |
2.1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类型 | 第15-27页 |
2.1.1 名词性词语 | 第15-19页 |
2.1.2 动词性词语 | 第19-20页 |
2.1.3 形容词性词语 | 第20-21页 |
2.1.4 代词性词语 | 第21-22页 |
2.1.5 副词性词语 | 第22-24页 |
2.1.6 拟声词类词语 | 第24页 |
2.1.7 介词性词语 | 第24页 |
2.1.8 连词性词语 | 第24-25页 |
2.1.9 语气词类词语 | 第25页 |
2.1.10 量词短语 | 第25页 |
2.1.11 熟语类词语 | 第25-27页 |
2.2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特点 | 第27-32页 |
第三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运用方式和修辞功能 | 第32-48页 |
3.1 运用方式 | 第33-38页 |
3.1.1 直接使用,不加解释 | 第34-36页 |
3.1.2 上下文中做出语义解释 | 第36-37页 |
3.1.3 方言词语形式和普通话形式同时运用 | 第37-38页 |
3.1.4 随文释义 | 第38页 |
3.2 修辞功能 | 第38-48页 |
3.2.1 多用儿化,展现口语特色 | 第39-41页 |
3.2.2 写景状物,展现浓郁的地方生产与生活特色 | 第41-42页 |
3.2.3 描写风俗民情,表现独特的社会文化 | 第42-43页 |
3.2.4 塑造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特征 | 第43-45页 |
3.2.5 辞格多样,形象生动 | 第45-46页 |
3.2.6 风格质朴,通俗易懂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可懂度 | 第48-61页 |
4.1 调查涉及人员 | 第48-51页 |
4.1.1 人员情况 | 第48-50页 |
4.1.2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50-51页 |
4.2 问卷问题设置 | 第51页 |
4.3 问卷具体内容 | 第51-53页 |
4.4 问卷调查结果 | 第53-55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6 可懂度不同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 | 第57-61页 |
4.6.1 问卷中可懂度低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 | 第57-58页 |
4.6.2 语料中可懂度高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从方言词语的运用看老舍的语言观 | 第61-68页 |
5.1 表现 | 第61-64页 |
5.2 原因 | 第64-66页 |
5.3 启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