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居住区 | 第14-15页 |
1.2.2 居住小区 | 第15页 |
1.2.3 居住组团 | 第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目的 | 第15页 |
1.3.2 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4.1 内容 | 第16页 |
1.4.2 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综述 | 第18-34页 |
2.1 国内外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 第18-26页 |
2.1.1 国内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组织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1.2 国外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组织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2.2 居民出行行为分析 | 第26-27页 |
2.3 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组织模式的研究 | 第27-31页 |
2.3.1 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 | 第28-29页 |
2.3.2 人车分行的交通模式 | 第29页 |
2.3.3 人车共存的交通模式 | 第29-30页 |
2.3.4 三种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30-31页 |
2.4 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31-34页 |
2.4.1 根据区位条件进行选择 | 第32页 |
2.4.2 根据开发模式进行选择 | 第32-33页 |
2.4.3 根据城市交通结构进行选择 | 第33页 |
2.4.4 根据地形条件进行选择 | 第33页 |
2.4.5 根据出行方式进行选择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人车分行模式调研分析与总结 | 第34-50页 |
3.1 调研分析 | 第34-47页 |
3.1.1 雅荷春天 | 第34-36页 |
3.1.2 紫薇希望城 | 第36-40页 |
3.1.3 丰景佳园 | 第40-44页 |
3.1.4 调研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1.5 适用性分析 | 第45-47页 |
3.2 人车分行组织原则 | 第47页 |
3.3 基本模式 | 第47-50页 |
3.3.1 平面分流 | 第47-48页 |
3.3.2 内外分流 | 第48-49页 |
3.3.3 立体分流 | 第49页 |
3.3.4 人车部分分流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人车分行模式中各相关系统研究分析 | 第50-77页 |
4.1 步行系统 | 第50-64页 |
4.1.1 存在的问题 | 第50页 |
4.1.2 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4.1.3 组成 | 第51页 |
4.1.4 模式 | 第51-64页 |
4.1.5 步行系统与动态交通的关系 | 第64页 |
4.1.6 步行系统与静态交通的关系 | 第64页 |
4.2 动态交通 | 第64-65页 |
4.2.1 动态交通模式 | 第64页 |
4.2.2 人车分行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 第64-65页 |
4.2.3 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关系 | 第65页 |
4.3 静态交通 | 第65-70页 |
4.3.1 静态交通特征 | 第65-66页 |
4.3.2 机动车停车方式 | 第66-68页 |
4.3.3 机动车的布置原则 | 第68-69页 |
4.3.4 西安市居住小区静态交通组织的发展和建议 | 第69-70页 |
4.4 “复合式人车和谐”的组织模式 | 第70-77页 |
4.4.1 “复合式人车和谐”的交通模式的提出 | 第70-74页 |
4.4.2 “复合式人车和谐”道路交通设计原则 | 第74页 |
4.4.3 “复合式人车和谐”道路交通设计方法 | 第74-77页 |
第五章 未来之路—对居住小区人车和谐的道路模式的展望 | 第77-80页 |
5.1 成果评价 | 第77-78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调研问卷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