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既有研究总结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事故黑点的成因探究 | 第17-29页 |
2.1 人的原因 | 第17-24页 |
2.1.1 驾驶员 | 第17-23页 |
2.1.2 行人和其他人员 | 第23-24页 |
2.2 道路的原因 | 第24-26页 |
2.2.1 纵坡路段 | 第24页 |
2.2.2 平曲线路段 | 第24-26页 |
2.3 环境的原因 | 第26-27页 |
2.3.1 道路绿化 | 第26页 |
2.3.2 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2.3.3 地理环境 | 第27页 |
2.3.4 废气、噪声污染 | 第27页 |
2.4 管理的原因 | 第27-28页 |
2.4.1 管理系统设备的不完善 | 第27页 |
2.4.2 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2.4.3 管理理念落后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事故黑点鉴别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29-37页 |
3.1 事故黑点鉴别的流程 | 第29页 |
3.2 事故统计的基本原理 | 第29-34页 |
3.2.1 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调查方法 | 第30页 |
3.2.2 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调查指标 | 第30-33页 |
3.2.3 交通事故统计方法 | 第33-34页 |
3.3 事故黑点鉴别的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3.3.1 累计频率曲线法 | 第34-35页 |
3.3.2 合理分段法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事故黑点鉴别和典型路段事故成因分析 | 第37-62页 |
4.1 京石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37-44页 |
4.1.1 交通事故按平曲线半径分布情况 | 第37-39页 |
4.1.2 交通事故按纵坡分布情况 | 第39-40页 |
4.1.3 交通事故按竖曲线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4.1.4 交通事故按发生原因的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4.1.5 交通事故按时间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4.1.6 交通事故按天气统计情况 | 第43-44页 |
4.2 高速公路故黑点鉴别准确性因素 | 第44-46页 |
4.2.1 数据调查采集的准确性 | 第44-45页 |
4.2.2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第45-46页 |
4.3 京石高速公路的事故黑点鉴别 | 第46-49页 |
4.3.1 累计频率曲线发鉴定结果 | 第46-48页 |
4.3.2 基于合理分段的事故黑点鉴别结果 | 第48-49页 |
4.4 事故黑点的最终确定 | 第49页 |
4.5 京石高速公路典型事故黑点的原因分析 | 第49-61页 |
4.5.1 服务区事故多发段分析 | 第50-53页 |
4.5.2 互通立交事故多发段分析 | 第53-56页 |
4.5.3 保定南互通(黑点 11) | 第56-57页 |
4.5.4 普通路段多发事故点分析 | 第57-60页 |
4.5.5 其它路段事故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京石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黑点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 第62-76页 |
5.1 网络化安全防控系统评估及改善 | 第62-70页 |
5.1.1 系统构成 | 第62-63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5.1.3 案例分析 | 第64-69页 |
5.1.4 改进措施 | 第69-70页 |
5.2 道路养护管理 | 第70-71页 |
5.3 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理念 | 第71-72页 |
5.4 交通事故黑点的改进措施 | 第72-75页 |
5.4.1 典型服务区问题及改善措施 | 第72-73页 |
5.4.2 典型互通问题及改善措施 | 第73-74页 |
5.4.3 一般路段典型问题的改善措施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研究成果 | 第76页 |
展望与意见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