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表面微织构优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2.2 空化效应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3 混合润滑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几何模型 | 第18-25页 |
2.1 几何模型结构 | 第18-22页 |
2.1.1 抛物线槽膜厚分布函数表达式 | 第19-20页 |
2.1.2 双抛物线三角形槽槽膜厚分布函数表达式 | 第20-21页 |
2.1.3 双抛物线梯形槽槽膜厚分布函数表达式 | 第21-22页 |
2.2 坐标系的变换 | 第22-23页 |
2.3 流体润滑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流体动压润滑模型及数值分析 | 第25-43页 |
3.1 基于质量守恒边界条件的润滑模型 | 第25-29页 |
3.1.1 沟槽空化效应模型雷诺方程 | 第25-27页 |
3.1.2 计算过程 | 第27-29页 |
3.2 三种仿生槽型微织构润滑特性 | 第29-35页 |
3.2.1 三种槽型槽数变化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三种槽型槽宽比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三种槽槽深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不同转速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不同槽型径向宽度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抛物线槽开口大小微织构润滑特性分析 | 第35-41页 |
3.3.1 抛物线槽开口大小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抛物线槽槽深比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抛物线槽槽数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4 抛物线槽径向宽度对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混合润滑状态的分析及粗糙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43-52页 |
4.1 混合润滑状态的分析 | 第43-44页 |
4.2 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 | 第44-50页 |
4.2.1 粗糙表面的分形表征 | 第44-45页 |
4.2.2 粗糙峰的变形性质 | 第45-46页 |
4.2.3 粗糙表面的弹塑性接触载荷 | 第46-49页 |
4.2.4 分形接触数值模拟 | 第49-50页 |
4.2.5 分形表面滑动摩擦转矩计算方法 | 第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混合润滑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分析 | 第52-68页 |
5.1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平均流量模型 | 第52-58页 |
5.1.1 平均流量模型原理 | 第52-55页 |
5.1.2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油膜平均流量模型 | 第55-56页 |
5.1.3 考虑粗糙度的油膜数值模拟差分格式 | 第56-58页 |
5.2 考虑粗糙度的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的流体润滑数值求解 | 第58-59页 |
5.3 关联分形表面的平均流量模型 | 第59-60页 |
5.4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混合润滑状态计算过程及流程图 | 第60-62页 |
5.5 双向旋转轴向滑动支承全转速润滑数值分析 | 第62-66页 |
5.5.1 不同分形维数润滑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5.5.2 不同尺度系数润滑特性分析 | 第63-64页 |
5.5.3 不同粘度润滑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