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品味的概述 | 第13-18页 |
1.1.1 品味的界定 | 第13页 |
1.1.2 品味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1.3 品味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1.4 品味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 自尊概述 | 第18-23页 |
1.2.1 自尊的界定 | 第18-20页 |
1.2.2 自尊的测定 | 第20页 |
1.2.3 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1.3 主观幸福感概述 | 第23-25页 |
1.3.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 第23页 |
1.3.2 主观幸福感的测定 | 第23-24页 |
1.3.3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1.4 品味方式、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1.4.1 品味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1.4.2 品味方式和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4.3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3页 |
2.1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29-30页 |
2.2 研究假设及设计 | 第30-32页 |
2.2.1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2.2.2 研究设计 | 第31-32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2页 |
2.3.2 实际意义 | 第32-33页 |
第3章 研究一 大学生品味方式量表的编制 | 第33-4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3.2 研究过程 | 第33-34页 |
3.2.1 问卷题目的确定 | 第33页 |
3.2.2 施测对象 | 第33-34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3.3.1 项目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3.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研究二 大学生品味方式的现况分析 | 第43-6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43-45页 |
4.3.1 研究被试 | 第43-44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4.3.3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5-58页 |
4.4.1 目前大学生品味方式的整体情况 | 第45页 |
4.4.2 大学生品味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5-58页 |
4.5 讨论 | 第58-62页 |
4.5.1 大学生品味方式整体状况讨论 | 第58页 |
4.5.2 大学生品味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58-62页 |
4.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研究三 大学生品味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63-7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3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3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63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5.3.1 大学生品味方式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64页 |
5.3.2 大学主品味方式、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64-65页 |
5.3.3 自尊大学生品味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65-67页 |
5.4 讨论 | 第67-72页 |
5.4.1 大学生大学生品味方式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67-70页 |
5.4.2 品味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70-72页 |
5.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第73-75页 |
第7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75-77页 |
7.1 研究创新 | 第75页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75-76页 |
7.3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附录1 | 第77-79页 |
附录2 | 第79-81页 |
附录3 | 第81页 |
附录4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