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2页
绪论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8页
    1.1 社交网站概述第14-20页
        1.1.1 社交网站的概念第14-15页
        1.1.2 社交网站的类型第15-16页
        1.1.3 社交网站的特点第16-18页
        1.1.4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第18-20页
    1.2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概述第20-25页
        1.2.1 自我呈现的概念第20-21页
        1.2.2 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的概念第21-22页
        1.2.3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第22-24页
        1.2.4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的测量第24-25页
    1.3 自我同一性概述第25-32页
        1.3.1 自我同一性概念第26-30页
        1.3.2 自我同一性测量第30-32页
    1.4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第32-38页
        1.4.1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第32页
        1.4.2 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第32-34页
        1.4.3 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第34-36页
        1.4.4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理论建构第36-38页
第二章 研究构想第38-44页
    2.1 当前研究不足与问题提出第38页
    2.2 研究意义第38-39页
        2.2.1 理论意义第38-39页
        2.2.2 实践意义第39页
    2.3 研究目的第39-40页
    2.4 研究假设第40页
    2.5 研究设计第40-44页
        2.5.1 研究对象第40页
        2.5.2 研究工具第40-41页
        2.5.3 研究方法第41页
        2.5.4 研究内容第41-44页
第三章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问卷编制第44-54页
    3.1 研究目的第44页
    3.2 研究假设第44页
    3.3 研究过程第44-51页
        3.3.1 内容条目收集第44-45页
        3.3.2 编制初始问卷第45-46页
        3.3.3 项目分析第46-47页
        3.3.4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47-49页
        3.3.5 信度分析第49-50页
        3.3.6 效度分析第50-51页
    3.4 讨论第51-52页
        3.4.1 有关问卷的编制过程第52页
        3.4.2 信效度检验第52页
    3.5 结论第52-54页
第四章 社交网站的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第54-72页
    4.1 研究目的第54页
    4.2 研究方法第54-56页
        4.2.1 被试第54-55页
        4.2.2 研究工具第55-56页
        4.2.3 数据分析方法第56页
    4.3 结果分析第56-72页
        4.3.1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基本情况第56-59页
        4.3.2 大学生社交网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第59-61页
        4.3.3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的基本情况第61-62页
        4.3.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情况第62-65页
        4.3.5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第65-67页
        4.3.6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第67-68页
        4.3.7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中介分析第68-72页
第五章 讨论第72-80页
    5.1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基本情况第72-73页
        5.1.1 大学生社交网使用动机的总体特征第72页
        5.1.2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72-73页
    5.2 大学生社交网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第73-74页
        5.2.1 大学生社交网使用行为的总体特征分析第73-74页
        5.2.2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74页
    5.3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的基本情况第74-75页
        5.3.1 大学生社交网自我呈现策略的总体特征第74页
        5.3.2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74-75页
    5.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情况第75-76页
        5.4.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总体特征第75页
        5.4.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75-76页
    5.5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第76-78页
    5.6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第78-79页
    5.7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在使用动机与自我同一性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研究结论第80-81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1-82页
        6.2.1 被试取样第81页
        6.2.2 研究内容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0页
附录1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初始问卷第90-94页
附录2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正式问卷第94-9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个人简历第100-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品味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A型人格、心理资本与心理压力反应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