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空气弹簧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空气弹簧的发展与运用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我国空气弹簧的发展与运用现状 | 第16-19页 |
1.2.3 国外对空气弹簧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我国对空气弹簧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空气弹簧常见仿真模型介绍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空气弹簧系统介绍 | 第25-34页 |
2.1 空气弹簧系统组成 | 第25-28页 |
2.2 空气弹簧系统工作原理 | 第28-31页 |
2.3 空气弹簧主要特性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AMESim的空气弹簧系统建模 | 第34-47页 |
3.1 空气弹簧系统模型组成 | 第34页 |
3.2 基本假定 | 第34-35页 |
3.3 空气弹簧系统建模方法 | 第35-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及准确性验证 | 第47-62页 |
4.1 模型准确性验证方法 | 第47页 |
4.2 静态刚度实验 | 第47-49页 |
4.2.1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4.2.2 参数设置 | 第47-48页 |
4.2.3 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4.2.4 结果对比 | 第49页 |
4.3 动态刚度验证 | 第49-52页 |
4.3.1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2 参数设置 | 第50页 |
4.3.3 仿真结果 | 第50-51页 |
4.3.4 结果对比 | 第51-52页 |
4.4 差压阀 | 第52-55页 |
4.4.1 性能要求 | 第52页 |
4.4.2 参数设定 | 第52-53页 |
4.4.3 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55页 |
4.5 高度控制阀 | 第55-61页 |
4.5.1 性能要求 | 第55页 |
4.5.2 无感区调试 | 第55-57页 |
4.5.3 延迟时间调试 | 第57-59页 |
4.5.4 流量调试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分析 | 第62-70页 |
5.1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理论计算 | 第62-64页 |
5.1.1 自由膜式空气弹簧刚度计算 | 第62-64页 |
5.1.2 影响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的因素 | 第64页 |
5.2 节流孔直径对刚度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1 节流孔直径对垂向静态刚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节流孔直径对垂向动态刚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附加空气室容积对刚度特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1 附加空气室容积对垂向静态刚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2 附加空气室容积对垂向动态刚度的影响 | 第67页 |
5.4 空气弹簧橡胶囊内初压力对刚度特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1 空气弹簧橡胶囊内初压力对垂向静态刚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2 空气弹簧橡胶囊内初压力对垂向动态刚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空气弹簧仿真模型运用 | 第70-73页 |
6.1 绘制垂向静态刚度-载荷变化图 | 第70-71页 |
6.1.1 绘制垂向静态刚度-载荷变化图 | 第70页 |
6.1.2 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6.2 内压-载荷变化图 | 第71页 |
6.2.1 绘制内压-载荷变化图 | 第71页 |
6.2.2 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页 |
6.3 内容积-载荷变化图 | 第71-72页 |
6.3.1 绘制内容积-载荷变化图 | 第71-72页 |
6.3.2 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