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涵义及思想实质 | 第18-27页 |
第一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涵义 | 第18-22页 |
一、疑 | 第18-19页 |
二、致疑 | 第19-20页 |
三、教学法 | 第20页 |
四、传统教学法 | 第20-21页 |
五、传统“致疑教学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思想实质 | 第22-27页 |
一、“致疑教学法”的基础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致疑 | 第22-25页 |
二、“致疑教学法”的动力在于激励学生发问,促进师生释疑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学而有思 | 第27-29页 |
一、勤“学” | 第27-28页 |
二、好“思”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因思致疑 | 第29-32页 |
一、善“思” | 第29-31页 |
二、致“疑”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由疑发问 | 第32-35页 |
一、善“疑” | 第33-34页 |
二、乐“问”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由问释疑 | 第35-39页 |
一、会“问” | 第36-37页 |
二、答“疑”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理论意蕴 | 第39-67页 |
第一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心理学意蕴 | 第39-53页 |
一、“致疑教学法”与学习动机 | 第39-41页 |
二、“致疑教学法”与学习认知 | 第41-44页 |
三、“致疑教学法”与知识建构 | 第44-47页 |
四、“致疑教学法”与问题解决 | 第47-50页 |
五、“致疑教学法”与创造性思维 | 第50-53页 |
第二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教育学意蕴 | 第53-67页 |
一、“致疑教学法”与情境教学 | 第53-56页 |
二、“致疑教学法”与启发教学 | 第56-58页 |
三、“致疑教学法”与问题教学 | 第58-61页 |
四、“致疑教学法”与对话教学 | 第61-63页 |
五、“致疑教学法”与主体教学 | 第63-67页 |
第五章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现代价值 | 第67-77页 |
第一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 第67-70页 |
一、“致疑教学法”是问题教学的源泉 | 第67-68页 |
二、“致疑教学法”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 第68-69页 |
三、“致疑教学法”是主体教学的根本 | 第69-70页 |
第二节 传统“致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 第70-77页 |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 第70-72页 |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 第72-73页 |
三、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 | 第73-75页 |
四、凸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