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音辨要》语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与骆成骧相关的研究 | 第12-13页 |
2.近代四川方言语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小结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骆成骧及《四音辨要》 | 第16-24页 |
(一) 清末状元骆成骧 | 第16-18页 |
1.生平 | 第16-17页 |
2.方言概貌 | 第17-18页 |
(二) 《四音辨要》 | 第18-23页 |
1.版本及成书背景 | 第18-20页 |
2.编排体例 | 第20-23页 |
3.评价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二 《四音辨要》的音系整理 | 第24-46页 |
(一) 声母 | 第24-27页 |
1.声母表整理 | 第24-26页 |
2.声母归纳 | 第26-27页 |
(二) 韵母 | 第27-44页 |
1.韵部梳理 | 第27-44页 |
2.韵母归纳 | 第44页 |
(三) 声调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三 《四音辨要》的声类系统 | 第46-57页 |
(一) 声母特点 | 第46-52页 |
1.全浊声母清化 | 第46-47页 |
2.轻唇音分化 | 第47页 |
3.泥来母的分合 | 第47-48页 |
4.知庄章精组合流 | 第48-49页 |
5.精组、见晓组的腭化与尖团 | 第49-51页 |
6.零声母 | 第51页 |
7.晓非组混同 | 第51-52页 |
(二) 声母性质 | 第52-55页 |
1.音系比较对象 | 第52-53页 |
2.声母比较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四 《四音辨要》的韵类系统 | 第57-67页 |
(一) 韵母特点 | 第57-60页 |
1.[-m]韵尾转化为[-n]韵尾 | 第57-58页 |
2.[-n]、[-?]韵尾合并 | 第58页 |
3.塞音韵尾消失 | 第58-59页 |
4.[?]、[y]韵的产生 | 第59页 |
5.其他方言韵 | 第59-60页 |
(二) 韵母性质 | 第60-66页 |
1.韵母比较 | 第60-62页 |
2.声韵配合比较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五 《四音辨要》的调类系统 | 第67-70页 |
(一) 声调特点 | 第67-69页 |
1.平分阴阳 | 第67页 |
2.浊上变去 | 第67-68页 |
3.入派阳平 | 第68-69页 |
(二) 声调性质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一:声韵配合及同音字表 | 第75-85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