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能源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8-11页 |
1.1.1 代用燃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 第8页 |
1.1.2 代用燃料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性 | 第8-9页 |
1.1.3 代用燃料对降低内燃机排放的作用 | 第9-11页 |
1.2 乙醇燃料是现实的石油替代燃料之一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乙醇燃料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2 乙醇燃料在发动机上应用 | 第11-13页 |
1.2.3 乙醇和水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第13-16页 |
1.3 掺水乙醇在柴油机上应用 | 第16-18页 |
1.3.1 掺水乙醇在柴油机上应用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2 国内外掺水乙醇的使用情况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现有的工作基础 | 第18-22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现有的工作基础 | 第18-21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排放检测方法及设备 | 第22-28页 |
2.1 红外线光谱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 FTIR设备资料 | 第23-28页 |
2.2.1 传统测试方法与FTIR方法的精度比较 | 第23-24页 |
2.2.2 FTIR的测量原理 | 第24-27页 |
2.2.3 FTIR的优势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共轨发动机实现DECC模式的燃烧特性 | 第28-42页 |
3.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28-29页 |
3.2 柴油/纯乙醇组合燃烧模式与原机燃烧特性的比较 | 第29-36页 |
3.2.1 缸内压力 | 第30-31页 |
3.2.2 放热率 | 第31-32页 |
3.2.3 示功图 | 第32-33页 |
3.2.4 缸内温度 | 第33-34页 |
3.2.5 NOx排放 | 第34-36页 |
3.3 柴油纯乙醇和柴油掺水乙醇两种组合燃烧模式燃烧特性的比较 | 第36-41页 |
3.3.1 最大缸压的比较 | 第36-37页 |
3.3.2 放热率的比较 | 第37-38页 |
3.3.3 最高温度的比较 | 第38-39页 |
3.3.4 NOx排放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5 替代率和替代比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共轨发动机实现DECC模式的排放特性 | 第42-66页 |
4.1 试验设备和原机参数 | 第42-43页 |
4.1.1 试验发动机参数 | 第42-43页 |
4.1.2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的规格 | 第43页 |
4.2 常规气体排放 | 第43-58页 |
4.2.1 NOx排放 | 第43-53页 |
4.2.2 HC的排放 | 第53-56页 |
4.2.3 CO的排放 | 第56-58页 |
4.3 醛类排放 | 第58-62页 |
4.3.1 乙醛的排放 | 第58-60页 |
4.3.2 甲醛的排放 | 第60-62页 |
4.4 乙醇柴油替代率对排放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经济性比较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