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4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固体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8-10页 |
1.2.1 固体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机理 | 第8-9页 |
1.2.2 固体颗粒对气液传质的主要影响参数 | 第9-10页 |
1.3 微反应器 | 第10-23页 |
1.3.1 微反应器的概述 | 第10-12页 |
1.3.2 微反应器的制作 | 第12-13页 |
1.3.3 微反应器内的传热和传质 | 第13-14页 |
1.3.4 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型 | 第14-18页 |
1.3.5 微通道内的Taylor 流 | 第18-21页 |
1.3.6 微通道内气泡的液柱形成过程 | 第21-23页 |
1.4 论文的提出及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微通道内微细颗粒对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 第24-38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4-27页 |
2.1.1 二氧化碳 | 第24-25页 |
2.1.2 超细氧化铜颗粒 | 第25-27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27-28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28-30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2.3.2 微通道管 | 第28页 |
2.3.3 CCD 高速相机 | 第28-30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4.1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 | 第30-32页 |
2.4.2 固体颗粒对微通道内气液流型的影响 | 第32-35页 |
2.4.3 细微颗粒对气液流型的影响 | 第35页 |
2.4.4 微通道尺寸对气液流型的影响 | 第35页 |
2.4.5 影响机理分析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微通道内微细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38-53页 |
3.1 实验流程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1 微通道 | 第39-40页 |
3.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0-41页 |
3.2.3 实验操作 | 第41-42页 |
3.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2-44页 |
3.3.1 传质系数计算公式 | 第42-43页 |
3.3.2 传质增强因子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3.4.1 微通道内活性碳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2 微通道内CuO 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3 微通道内Al_2O_3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49-52页 |
3.4.4 其他金属氧化物颗粒 | 第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符号说明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