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
目录 | 第3-6页 |
图示目录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3 先行研究 | 第15-19页 |
1.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衔接与翻译 | 第20-64页 |
2.1 结构衔接与翻译 | 第20-45页 |
2.1.1 照应 | 第21-30页 |
2.1.1.1 人称照应 | 第22-24页 |
2.1.1.2 指示照应 | 第24-28页 |
2.1.1.3 零式照应 | 第28-30页 |
2.1.2 替代 | 第30-32页 |
2.1.3 省略 | 第32-36页 |
2.1.4 连接 | 第36-45页 |
2.2 词汇衔接与翻译 | 第45-62页 |
2.2.1 复现关系 | 第47-52页 |
2.2.1.1 重复 | 第47-48页 |
2.2.1.2 同义衔接 | 第48-52页 |
2.2.2 同现关系 | 第52-62页 |
2.2.2.1 同现关系在中韩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 第55-62页 |
2.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主位与翻译 | 第64-91页 |
3.1 信息量与翻译 | 第64-76页 |
3.1.1 增词译法 | 第65-72页 |
3.1.1.1 在形式上增词 | 第65-68页 |
3.1.1.2 在内容上的增词 | 第68-72页 |
3.1.2 省词译法 | 第72-76页 |
3.1.2.1 在形式上省词 | 第72-75页 |
3.1.2.2 在内容上省词 | 第75-76页 |
3.2 中韩主位(话题)与翻译 | 第76-77页 |
3.2.1 主位与述位 | 第76-77页 |
3.3 主位推进模式 | 第77-89页 |
3.3.1 主位推进模式类型 | 第78-84页 |
3.3.1.1 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 | 第79-80页 |
3.3.1.2 集中型主位推进模式 | 第80-81页 |
3.3.1.3 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 | 第81-82页 |
3.3.1.4 派生型推进模式 | 第82-83页 |
3.3.1.5 交叉型主位推进模 | 第83-84页 |
3.3.2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 第84-89页 |
3.3.2.1 保留原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 第85-86页 |
3.3.2.2 重建原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 第86-89页 |
3.4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语境与翻译 | 第91-116页 |
4.1 语境 | 第91-94页 |
4.2 上下文语境 | 第94-97页 |
4.3 情景语境 | 第97-101页 |
4.3.1 情景语境在语篇中实际分析 | 第99-101页 |
4.4 文化语境 | 第101-115页 |
4.4.1 文化词的影响和制约 | 第103-109页 |
4.4.1.1 文化词的翻译 | 第104-107页 |
4.4.1.2 文化词翻译的难点 | 第107-109页 |
4.4.2 文化词的翻译战略 | 第109-115页 |
4.4.2.1 归化和异化 | 第109-111页 |
4.4.2.2 对译(对等译法) | 第111-113页 |
4.4.2.3 直译和意译 | 第113-115页 |
4.5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8-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