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北宋经学诠释学思想研究--论以“理”求义的本体论诠释学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绪论第9-41页
    一、选题的缘起及本文研究立场第9-22页
    二、选题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第22-29页
    三、北宋经学以“理”求义的诠释学处境第29-41页
第一章 欧阳修的《诗本义》及其以“礼义”为本体的诠释学个案研究第41-89页
    第一节 “据文求义”:作为“礼义”之载体的文本及其诠释的有效性第41-52页
        一、“简直、易通”:语法诠释的整体语境第44-48页
        二、“文意相属以成章”:语法诠释的直接语境第48-50页
        三、以《斯干》的诠释为例第50-52页
    第二节 “美刺善恶”:诗之“本义”的双重性与“理”之统摄第52-69页
        一、“诗人之意、圣人之志”:从文本向作者之意/志的探寻第58-62页
        二、“察其美刺、知其善恶”:对于作者创作心理的重构第62-69页
    第三节 “人情不远”:“礼义”之规范下对个体情感体验的诉求第69-89页
        一、“以人情求之”:诠释主体之普遍体验作为意义的规定性第69-73页
        二、“推于人情”:对于寓意解经的突破第73-89页
第二章 苏轼的《东坡书传》及其以“德”为本体的诠释学个案研究第89-144页
    第一节 “其势然也”:对言/事之内在理路的探究第92-109页
        一、“理势”:言辞之逻辑法则第94-102页
        二、“以意求之”:言辞之命意第102-109页
    第二节 “简编脱误”:以“理”校“经”第109-121页
    第三节 “王者之心”:告谕本于仁爱的儒家思想第121-144页
        一、“忠厚之至”:对言辞形式的源发性探寻第123-133页
        二、“惟德是用”:言辞的本体论诠释策略第133-144页
第三章 王安石的《周礼义》及其以“法度”为本体的诠释学个案研究第144-194页
    第一节 “全经”:对圣人之意的整体把握第147-165页
        一、“合于理”:从“经”之外的其它古代文本理解经意第148-157页
        二、“其理同故”:《周礼》经文诠释中的互文性特质第157-165页
    第二节 “贵贱有位、后先有序”:从文字的使用申发礼之精义第165-177页
        一、“轻重皆在一字间”:用字处文的法则第166-171页
        二、“以所推经义附之”:以字解经的义理推衍第171-177页
    第三节 内圣的外王效用:“法度”的诠释学处境及意义建构第177-194页
        一、“其法可施于后世”:以《周礼》的“明文法”为变法依据第179-185页
        二、“法其意”:“法度”之意义的存在方式第185-194页
第四章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及其以“理”为本体的诠释学个案研究第194-253页
    第一节 “万理归于一理”:本体的替换第196-223页
        一、从“周易”之名的释义及孔子赞《易》说起第197-204页
        二、“天理”内涵的互文性第204-212页
        三、“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象”对“理”之意义的显明第212-223页
    第二节 “性即理”:“理”对主体的内在要求第223-232页
    第三节 “诚”:沟通“天理”与人道的媒介第232-238页
    第四节 “穷理致用”:理解、诠释与运用——兼论程颐的文道观第238-253页
结语 从注经到解经:以“理”求义本体论诠释学的生存论意义第253-260页
参考书目第260-271页
后记第271-272页

论文共2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
下一篇:出口管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