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立项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国外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目标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2 ERP 系统原理与实践 | 第16-21页 |
2.1 ERP 与 ERP 系统 | 第16-18页 |
2.1.1 ERP | 第16页 |
2.1.2 ERP 系统 | 第16-17页 |
2.1.3 ERP 系统的目标与作用 | 第17-18页 |
2.1.3.1 ERP 系统的目标 | 第17页 |
2.1.3.2 ERP 系统的作用 | 第17-18页 |
2.2 ERP 全生命同期理论 | 第18页 |
2.2.1 生命周期(LIFE CYCLE)理论 | 第18页 |
2.2.2 ERP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页 |
2.3 ERP 系统实施过程分析 | 第18-20页 |
2.4 ERP 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 第20-21页 |
3 ERP 系统的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决策 | 第21-26页 |
3.1 ERP 项目风险识别原则 | 第21-23页 |
3.1.1 风险的定义 | 第21-22页 |
3.1.2 ERP 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22-23页 |
3.2 ERP 风险管理原则 | 第23页 |
3.3 ERP 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3.3.1 关键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3.4 风险管理策略 | 第25-26页 |
4 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6-41页 |
4.1 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4.1.2 风险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4.2 风险评价的原则与作用 | 第28-29页 |
4.2.1 风险评价原则 | 第28页 |
4.2.2 风险评价作用 | 第28-29页 |
4.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29-33页 |
4.3.1 层次分析概述 | 第29页 |
4.3.2 层次分析法的使用步骤 | 第29-33页 |
4.3.2.1 递阶层次结构的构造模型 | 第29-30页 |
4.3.2.2 比较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4.3.2.3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1页 |
4.3.2.4 一致性检验 | 第31-32页 |
4.3.2.5 层次加权 | 第32-33页 |
4.4 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3-37页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第33-35页 |
4.4.1.1 模糊事件 | 第33页 |
4.4.1.2 模糊集合 | 第33-34页 |
4.4.1.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34页 |
4.4.1.4 模糊矩阵及其运算 | 第34-35页 |
4.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35-37页 |
4.4.2.1 一级模型 | 第35-37页 |
4.5 项目风险评价等级 | 第37-40页 |
4.6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计算隶属度 | 第40-41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1-50页 |
5.1 A 联合有限公司信息化项目介绍 | 第41页 |
5.2 A 公司的具体解决决策 | 第41-42页 |
5.3 A 公司的 ERP 项目实施过程 | 第42-44页 |
5.4 A 公司信息化项目风险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9页 |
5.4.1 风险指标的权重 | 第45-47页 |
5.4.1.1 第一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5.4.1.2 第二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页 |
5.4.2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5.4.2.1 因素集的评价 | 第47-48页 |
5.4.2.2 一级模糊评价 | 第48-49页 |
5.4.2.3 二级模糊评价 | 第49页 |
5.5 计算综合隶属度 | 第49-5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6.1 总结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