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1 城市化的能源消耗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 第10-14页 |
1.1.2 城市交通现状与停车场建设 | 第14-16页 |
1.1.3 “生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停车场的演变进程 | 第21-36页 |
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停车用地与设施的粗放发展 | 第21-23页 |
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停车设施多元化发展 | 第23-31页 |
2.2.1 立体车库 | 第23-26页 |
2.2.2 生态停车场 | 第26-28页 |
2.2.3 光伏停车场 | 第28-31页 |
2.2.4 智能化停车 | 第31页 |
2.3 我国停车设施相关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2.4 停车场的新趋向——生产性停车场 | 第34-36页 |
2.4.1 生产性停车场的概念与特征 | 第34-35页 |
2.4.2 生产性停车场的意义与作用 | 第35-36页 |
第3章 生产性停车场建设原则、体系及意义 | 第36-43页 |
3.1 生产性停车场的一般原则 | 第36-37页 |
3.1.1 满足基本功能 | 第36页 |
3.1.2 因地制宜生产 | 第36-37页 |
3.1.3 能源有效利用 | 第37页 |
3.2 生产性停车场能源系统建构 | 第37-39页 |
3.2.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存储与并网 | 第37-38页 |
3.2.2 汽车电气化与能源互联网 | 第38-39页 |
3.2.3 成本的长周期考量 | 第39页 |
3.3 生产性停车场农业系统建构 | 第39-40页 |
3.3.1 综合景观效益的计划种植 | 第39页 |
3.3.2 综合休闲活动的监管体系 | 第39-40页 |
3.3.3 农产品流向问题 | 第40页 |
3.4 建构生产性停车场的意义 | 第40-43页 |
3.4.1 土地资源利用层面 | 第41页 |
3.4.2 能源资源生产层面 | 第41-42页 |
3.4.3 城市规划层面 | 第42-43页 |
第4章 停车场生产性功能补偿措施研究 | 第43-61页 |
4.1 停车场类型及空间分析 | 第43-47页 |
4.1.1 停车场分类 | 第43-44页 |
4.1.2 地面停车场空间分析 | 第44-47页 |
4.2 农业生产措施 | 第47-53页 |
4.2.1 食物里程与都市农业 | 第47-50页 |
4.2.2 生产性景观 | 第50-52页 |
4.2.3 农业与停车场空间叠加方式 | 第52-53页 |
4.3 可再生能源生产措施 | 第53-61页 |
4.3.1 可再生能源 | 第53-54页 |
4.3.2 可再生能源特点 | 第54-56页 |
4.3.3 可再生能源与停车场空间整合方式 | 第56-61页 |
第5章 既有光伏停车场的生产性改良初探 | 第61-82页 |
5.1 光伏停车场的热环境验证 | 第61-70页 |
5.1.1 调研目的 | 第62页 |
5.1.2 调研对象 | 第62页 |
5.1.3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62页 |
5.1.4 场地现状 | 第62-63页 |
5.1.5 测试过程 | 第63-65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65-70页 |
5.2 生产性停车场生产平台建构方案 | 第70-82页 |
5.2.1 建构范围 | 第70-71页 |
5.2.2 方案布局 | 第71-74页 |
5.2.3 新旧方案能源产量计算 | 第74-80页 |
5.2.4 新旧方案对比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