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导论 | 第11-23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0.2.1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0.2.2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 第13-14页 |
0.2.3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7页 |
0.2.4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 | 第17-18页 |
0.2.5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21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页 |
0.5 研究创新点 | 第21页 |
0.6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1.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页 |
1.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23-24页 |
1.3 技术差距理论 | 第24-25页 |
1.4 引力模型理论 | 第25-26页 |
2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38页 |
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当前发展概况解析 | 第26-27页 |
2.2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第27-32页 |
2.2.1 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2.2.2 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2.2.3 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发展现状 | 第30页 |
2.2.4 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 第30-32页 |
2.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分析 | 第32-38页 |
2.3.1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空间巨大 | 第32页 |
2.3.2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特征 | 第32-33页 |
2.3.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式特征 | 第33-34页 |
2.3.4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2.3.5 五大传统出口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 | 第35页 |
2.3.6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投入 | 第35-36页 |
2.3.7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 第36-38页 |
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研究 | 第38-43页 |
3.1 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 | 第38页 |
3.2 出口主体过度依赖外资企业 | 第38-39页 |
3.3 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 第39-40页 |
3.4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 第40-41页 |
3.5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41-43页 |
4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第43-51页 |
4.1 理论探讨和作用机制 | 第43-45页 |
4.1.1 外商直接投资 | 第43-44页 |
4.1.2 科研投入 | 第44页 |
4.1.3 专利申请 | 第44-45页 |
4.1.4 产业政策 | 第45页 |
4.2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5-48页 |
4.2.1 模型与变量设计 | 第46-47页 |
4.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7页 |
4.2.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4.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第48-51页 |
5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整体协同 | 第51页 |
5.2 改善出口企业结构单一局面,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第51-53页 |
5.2.1 山东省政府应培育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第52页 |
5.2.2 加大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 | 第52页 |
5.2.3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应提高自身竞争力 | 第52-53页 |
5.3 转变贸易出口方式 | 第53页 |
5.4 改善单一产品为主体的出口结构 | 第53-54页 |
5.5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领军队伍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