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舰载机着舰引导系统发展 | 第13-16页 |
1.1.2 舰载机着舰环境 | 第16-18页 |
1.1.3 舰载机着舰安全规范 | 第18-2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舰载机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2-38页 |
2.1 舰载机全量方程 | 第22-26页 |
2.1.1 常用坐标系介绍及转换 | 第22-24页 |
2.1.2 舰载机动力学模型 | 第24-26页 |
2.2 舰载机自然特性分析 | 第26-30页 |
2.2.1 舰载机运动方程线性化 | 第26-27页 |
2.2.2 舰载机着舰状态纵向自然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2.2.3 舰载机着舰状态操纵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 舰载机自动着舰控制系统研究 | 第30-37页 |
2.3.1 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 第30-32页 |
2.3.2 迎角恒定动力补偿系统设计 | 第32-35页 |
2.3.3 ACLS轨迹控制器设计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设计 | 第38-51页 |
3.1 舰载机着舰安全飞行区设计 | 第38-41页 |
3.1.1 舰载机着舰安全要求 | 第38-39页 |
3.1.2 舰载机着舰安全飞行准则 | 第39页 |
3.1.3 着舰安全飞行区域计算 | 第39-41页 |
3.2 舰载机着舰复飞区设计 | 第41-46页 |
3.2.1 舰载机复飞决策原理 | 第41-42页 |
3.2.2 舰载机复飞边界准则 | 第42-43页 |
3.2.3 舰载机复飞包线生成 | 第43页 |
3.2.4 影响复飞包线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3.3 舰载机着舰综合复飞决策系统设计 | 第46-50页 |
3.3.1 舰载机着舰区域研究分析 | 第46-47页 |
3.3.2 综合复飞决策系统构成 | 第47-48页 |
3.3.3 综合复飞决策系统数值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迎角保持操纵策略对复飞区的影响分析 | 第51-60页 |
4.1 基于PID控制的迎角保持/军用推力联合操纵策略研究 | 第51-53页 |
4.1.1 迎角保持控制器设计 | 第51-52页 |
4.1.2 迎角保持/军用推力联合操纵数值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4.2 基于模糊控制的迎角保持/军用推力联合操纵策略研究 | 第53-57页 |
4.2.1 迎角保持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3-56页 |
4.2.2 迎角保持模糊控制/军用推力联合操纵数值仿真分析 | 第56-57页 |
4.3 不同控制器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复飞区优化操纵策略研究 | 第60-65页 |
5.1 升降舵参数优化操纵/军用推力联合操纵策略研究 | 第60-63页 |
5.1.1 复飞区优化准则 | 第60页 |
5.1.2 复飞区优化方法 | 第60-63页 |
5.2 不同操纵策略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