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形钢阻尼耗能盆式支座减隔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减隔震技术及支座 | 第13-16页 |
1.2.1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减隔震支座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连续梁桥减隔震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V形钢阻尼器的力学行为研究 | 第20-4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V形钢阻尼器耗能盆式支座 | 第20-22页 |
2.2.1 支座结构 | 第20-22页 |
2.2.2 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3 V形钢阻尼器力-位移曲线理论推导 | 第22-30页 |
2.3.1 简化分析模型及假定 | 第22-24页 |
2.3.2 钢材本构的选取 | 第24页 |
2.3.3 截面弯矩与曲率的关系 | 第24-26页 |
2.3.4 力与位移的关系 | 第26-28页 |
2.3.5 理论公式验证 | 第28-30页 |
2.4 力-位移理论公式修正 | 第30-34页 |
2.4.1 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30-33页 |
2.4.2 修正的理论公式验证 | 第33-34页 |
2.5 力-位移曲线的双线性模型 | 第34-39页 |
2.5.1 双线性模型主要力学参数 | 第34-36页 |
2.5.2 双线性表达式及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2.5.3 算例 | 第38-39页 |
2.6 V形钢阻尼器的滞回特性 | 第39-41页 |
2.6.1 滞回曲线研究 | 第39-40页 |
2.6.2 恢复力模型确定 | 第40-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V形钢阻尼耗能支座的力学行为研究 | 第42-67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盆式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第42-43页 |
3.3 新支座单向加载理论分析 | 第43-45页 |
3.3.1 力学模型 | 第43-44页 |
3.3.2 力和位移数学表达式 | 第44-45页 |
3.4 有限元验证及分析 | 第45-49页 |
3.4.1 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3.4.2 有限元验证及分析 | 第46-47页 |
3.4.3 力学行为分析 | 第47-49页 |
3.5 循环加载理论分析 | 第49-56页 |
3.5.1 力学模型 | 第49-52页 |
3.5.2 力-位移数学表达式 | 第52-56页 |
3.6 往复加载及分析 | 第56-64页 |
3.6.1 有限元验证 | 第56-60页 |
3.6.2 循环曲线分析 | 第60-62页 |
3.6.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3.7 新支座恢复力模型 | 第64-66页 |
3.7.1 骨架曲线 | 第64-65页 |
3.7.2 恢复力模型 | 第65-6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V形钢阻尼耗能盆式支座抗震性能研究 | 第67-93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67-70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4.2.2 支座参数 | 第68-69页 |
4.2.3 自振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4.3 减震有效性分析 | 第70-82页 |
4.3.1 地震动输入 | 第70-71页 |
4.3.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71-82页 |
4.4 减震性能稳定性分析 | 第82-92页 |
4.4.1 钢阻尼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82-85页 |
4.4.2 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3 场地条件的影响 | 第87-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