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房车总体设计与车身空气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房车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房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房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轻型房车整体设计 | 第18-36页 |
2.1 轻型房车适应性设计 | 第19-24页 |
2.2 房车底盘形式设计 | 第24-27页 |
2.3 轻型房车尺寸设计 | 第27-33页 |
2.3.1 外廓尺寸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2 房车轴距L的确定 | 第29-30页 |
2.3.3 房车前悬L_F和后悬L_R | 第30页 |
2.3.4 前轮距B_1与后轮距B_2 | 第30-31页 |
2.3.5 房车外观尺寸 | 第31-33页 |
2.4 房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 第33-35页 |
2.4.1 整车整备质量m_0 | 第33页 |
2.4.2 房车载客量n、装载质量与总质量m_a | 第33页 |
2.4.3 轴荷分配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房车数字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36-58页 |
3.1 房车数字仿真基础理论 | 第36-42页 |
3.1.1 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36-37页 |
3.1.2 数值模拟理论 | 第37-40页 |
3.1.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0-42页 |
3.2 房车模型前处理 | 第42-44页 |
3.2.1 房车三维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3.2.2 房车表面模型前处理 | 第43-44页 |
3.3 房车计算域网格生成 | 第44-50页 |
3.3.1 表面导入 | 第45页 |
3.3.2 表面准备 | 第45-48页 |
3.3.3 体网格生成 | 第48-49页 |
3.3.4 体网格加密区域 | 第49-50页 |
3.4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50-52页 |
3.4.1 物理模型的选择 | 第50-51页 |
3.4.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51-52页 |
3.5 求解设置与计算执行 | 第52-54页 |
3.5.1 求解设置 | 第52页 |
3.5.2 计算执行及输出结果显示 | 第52-54页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3.6.1 原始模型流场分析 | 第54-55页 |
3.6.2 房车驾驶室前端造型对风阻的影响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侧风工况房车稳定性分析 | 第58-70页 |
4.1 侧风作用下空气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58-61页 |
4.2 房车稳态数值模拟方案 | 第61-63页 |
4.2.1 侧风速度合成原理 | 第61-62页 |
4.2.2 计算域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4.3 侧风影响下的房车气动特性分析 | 第63-68页 |
4.3.1 不同侧风方向下的车身正面压力分布对比 | 第63-64页 |
4.3.2 不同侧风方向下的车身侧面压力分布对比 | 第64-68页 |
4.4 侧风作用下的房车气动力系数变化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