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掘进、导巷与支护论文

考虑峰后特性的隧道围岩锚杆支护力学机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地下洞室围岩应变软化与塑性扩容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理论解析方面第14-15页
        1.2.2 数值模拟方面第15页
        1.2.3 试验研究方面第15-16页
    1.3 锚杆支护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深部围岩应变软化模型及锚杆支护理论第19-35页
    2.1 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弹塑性分析第19-25页
        2.1.1 Mohr-Coulomb强度准则第19-20页
        2.1.2 围岩的塑性判据第20-21页
        2.1.3 围岩应力的弹塑性分析第21-24页
        2.1.4 围岩位移的弹塑性分析第24-25页
    2.2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岩体应变软化模型第25-28页
        2.2.1 岩体峰后应变软化行为第25-27页
        2.2.2 Mohr-Coulomb应变软化模型第27-28页
    2.3 深部节理围岩扩容特性第28-30页
    2.4 锚杆支护理论第30-31页
    2.5 软岩隧道围岩分区及支护荷载的确定第31-33页
    2.6 三维有限差分软件介绍第33-35页
第3章 基于峰后特征的隧道围岩锚杆支护力学研究第35-51页
    3.1 概述第35页
    3.2 基本假设和力学模型第35-42页
        3.2.1 基本力学模型第35-36页
        3.2.2 围岩弹塑性软化与残余模型第36-38页
        3.2.3 围岩弹塑性扩容模型第38-39页
        3.2.4 锚杆力学分析第39-42页
    3.3 隧洞围岩弹塑性分析第42-46页
        3.3.1 洞室围岩应力、位移的分析第42-45页
        3.3.2 塑性软化区和残余区范围第45-46页
    3.4 计算与讨论第46-50页
        3.4.1 软化特性对围岩塑性区应力与范围影响第47-48页
        3.4.2 支护特性对围岩塑性区应力与范围影响第48-49页
        3.4.3 扩容特性与支护阻力对围岩塑性区位移影响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考虑锚杆支护的深部围岩分层破裂数值模拟第51-67页
    4.1 概述第51-53页
    4.2 基本理论与计算模型第53-57页
        4.2.1 Mohr-Coulomb峰后应变软化模型第53-54页
        4.2.2 变化围压下临界塑性软化系数第54-57页
        4.2.3 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第57页
    4.3 数值模拟及计算方案第57-58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机制分析第58-66页
        4.4.1 围岩应变软化分层破裂现象第58-59页
        4.4.2 洞室围岩在不同长度锚杆支护下应力场特征第59-62页
        4.4.3 洞室围岩在不同长度锚杆支护下破裂区范围特征第62-63页
        4.4.4 洞室围岩在不同长度锚杆支护下位移场特征第63-65页
        4.4.5 应变软化条件下锚杆结构受力特征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深埋隧道锚杆支护模型试验研究第67-80页
    5.1 概述第67页
    5.2 模型试验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67-69页
        5.2.1 模型试验研究目的第67页
        5.2.2 模型试验研究内容第67-68页
        5.2.3 模型试验尺寸及材料配比第68-69页
    5.3 深埋洞室室内模型试验设计第69-77页
        5.3.1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择及力学参数测试第69-72页
        5.3.2 隧道模型的制作过程第72-77页
    5.4 试验结果及数据对比分析第77-78页
        5.4.1 不同工况下围岩变形量对比第77-78页
        5.4.2 毛洞与锚杆支护模型试验结果应力对比第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结语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轻型房车总体设计与车身空气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下一篇: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