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概述 | 第20-27页 |
2.1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4页 |
2.1.1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服务特征 | 第21-22页 |
2.1.3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车辆类型 | 第22-23页 |
2.1.4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通行能力 | 第23-24页 |
2.2 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输模式与其它运输模式的比较 | 第24-26页 |
2.2.1 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输模式与其它运输模式的联系 | 第24-25页 |
2.2.2 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输模式与其它运输模式的区别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构建 | 第27-39页 |
3.1 需求响应式公交的市场定位 | 第27-28页 |
3.2 需求响应式公交系统的服务机制 | 第28-32页 |
3.2.1 预约服务 | 第28页 |
3.2.2 调度系统 | 第28-30页 |
3.2.3 票价制定 | 第30-31页 |
3.2.4 服务质量评价 | 第31-32页 |
3.3 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营模式 | 第32-35页 |
3.4 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35-37页 |
3.4.1 运营商功能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3.4.2 乘客功能需求分析 | 第36-37页 |
3.5 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运营流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需求响应式公交适应性分析 | 第39-56页 |
4.1 外部条件适应性分析 | 第39-41页 |
4.1.1 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 第39页 |
4.1.2 城市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 第39-40页 |
4.1.3 人口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 第40-41页 |
4.1.4 交通信息化的适应性研究 | 第41页 |
4.2 需求响应式公交关键技术参数 | 第41-48页 |
4.2.1 松弛时间 | 第42-44页 |
4.2.2 需求响应式公交固定站点 | 第44-45页 |
4.2.3 服务区域 | 第45-46页 |
4.2.4 发车频率 | 第46-47页 |
4.2.5 车辆技术速度 | 第47-48页 |
4.3 需求响应式公交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48-55页 |
4.3.1 乘客成本 | 第48-51页 |
4.3.2 运营商成本 | 第51-52页 |
4.3.3 社会成本 | 第52-53页 |
4.3.4 综合收益差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6-78页 |
5.1 重庆市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外部环境适应性分析 | 第56-58页 |
5.1.1 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第56页 |
5.1.2 城市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 第56页 |
5.1.3 人口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 第56-57页 |
5.1.4 交通信息化的适应性研究 | 第57-58页 |
5.2 重庆市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技术适应性分析 | 第58-76页 |
5.2.1 城市边缘地区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适应性分析 | 第58-67页 |
5.2.2 主城小型社区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适应性分析 | 第67-76页 |
5.3 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的建议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论文研究结论 | 第7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