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2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 | 第24-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高职院校 | 第24页 |
2.1.2 教师教学发展 | 第24-25页 |
2.1.3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 | 第25页 |
2.2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教学学术理论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9-41页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29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3.1.3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3.2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 第29-38页 |
3.2.1 学校教学发展举措的缺失 | 第31-33页 |
3.2.2 教师止于至善行为的缺乏 | 第33-37页 |
3.2.3 社会制度平台保障的缺少 | 第37-38页 |
3.3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之原因 | 第38-40页 |
3.3.1 学校对教师教学发展的意识淡薄 | 第38页 |
3.3.2 教师教学水平不一,科研生活压力较大 | 第38-39页 |
3.3.3 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才培养难度增加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框架及保障机制 | 第41-50页 |
4.1 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1.1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对象 | 第41页 |
4.1.2 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 | 第41-42页 |
4.1.3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 第42页 |
4.2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框架 | 第42-46页 |
4.2.1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 | 第42-43页 |
4.2.2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 | 第43-44页 |
4.2.3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 | 第44页 |
4.2.4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方式 | 第44-46页 |
4.3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46-48页 |
4.3.1 制度保障 | 第46-47页 |
4.3.2 经费保障 | 第47-48页 |
4.3.3 资源平台保障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 | 第50-57页 |
5.1 立足学校,优化教师教学发展的平台 | 第50-53页 |
5.1.1 明确学校定位,实现教学中心地位 | 第50-51页 |
5.1.2 完善制度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 第51-52页 |
5.1.3 建立组织机构,提供教学服务 | 第52-53页 |
5.2 启发自觉,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 第53-55页 |
5.2.1 教师主动反思,实现自我提升 | 第54页 |
5.2.2 教师交流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 第54-55页 |
5.3 完善政策平台,保障教师教学发展的动力 | 第55-56页 |
5.3.1 政策制度保障,增加发展动力 | 第55页 |
5.3.2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调查表 | 第68-69页 |